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顺应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和产生背景(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总体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概念。它包括11个方面: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的安全治理方略。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全面系统的安全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三)我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产生的背景。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虽然保持着比较强的延续性,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有较大的变化。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一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以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自信心的不断提高,这一阶段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的新国家安全观;第四阶段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阶段形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日臻成熟和完善。近三十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我认为有三个,政治领域,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经济领域,随着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发展国家中国加入WTO并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大陆地区从2016年起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还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获得了空前发展;技术领域,无遗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变化之中,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顺应这样一个历史潮流而产生的科学的最新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意义(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承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的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当代中国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当口,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指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是对前人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责任。”越是接近奋斗目标,前进阻力和风险压力就越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和重大挑战,深入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这既对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滞缓或打断。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唯物辩证法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最新实践和创新。总体国家安全观突破了以往我国“安全观”的偏于某一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历史上我国的安全观要么过分强调政治安全而忽视了经济安全,要么过分强调军事安全而忽视了文化安全,要么过分强调国际安全而忽视了国内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创造性地把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全都统一于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体系之内,并且进一步细化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和核安全等11个方面的子系统,明确了子系统的内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国防安全领域的一个实践性创新。(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和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地方。中国是世界上周边关系最复杂的大国(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世界性大方公里,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洋边界18000公里。其中,我国与蒙古的边境最长4700公里,其次是中国与俄罗斯4300公里。邻国众多,是我国地缘环境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邻国越多,安全形势就越复杂。我国陆上有邻国14个,海上邻国6个。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邻国。俄罗斯有15个邻国。美国只有两个邻洋
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顺应时代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