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洋淀对白洋淀诗群的影响
摘要:白洋淀诗歌群落是一个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地下文人群体,人们总能发现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诗人们展现白洋淀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限联想与感慨的诗作,从中可窥见白洋淀对诗人们的创作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白洋淀于无形中影响着诗人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
关键词:白洋淀;白洋淀诗群;地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59-03
在白洋淀这里,有着很多文学类型的辉煌足迹,像是以孙犁为首的小说流派荷花淀派;以多多、根子、芒克为代表的白洋淀诗歌群落;以影视剧《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为代表的影视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学类型使白洋淀形成了一个大的文学格局。而本文将就白洋淀的地理空间位置来分析白洋淀对白洋淀诗群的影响。
一、白洋淀诗群下的白洋淀文化
1988年,诗人多多(原名栗世征)在第三期《开拓》上发表了《被埋葬的中国诗人》一文,从此开启了文坛对一个被埋没多年的诗歌群体的挖掘与研究工作,这个诗歌群体就是白洋淀诗歌群落。因为随着对白洋淀诗群的不断地向深广挖掘与探索,当时的很多文学活动渐渐浮出水面,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文革”文学又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白洋淀诗群的出现打破了文革时期无文学的说法。
白洋淀聚集了大批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的五百多名知识青年及文学创作者,因此,白洋淀的文学意义是不可小觑的。又因为白洋淀特殊的空间地理位置,使得白洋淀地区的知青们和其他文学创作者远离了中央的那种万众一心颂革命的口号式创作,使他们远离了文革时期的集体话语狂欢式的对意识形态的高歌,使他们得以保存自己的个体主体性、延续自己的观点,保证了文学的本体性。
文革语境对人们的禁锢,使人们以更隐秘的形式不断地制造着时机推倒文革的文化专制统治、消解文革话语的固有模式。白洋淀诗歌群落的成员们以自己特有的思想创作模式打破了文革所设定的禁区,捍卫着自己的自由话语权力,展现了他们顽强的创作生命和不屈的革命品格。白洋淀诗群的创作多是呈现出个人化写作风格的,但他们有着共通的地方,就是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在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诗人们,我们总能发现他们能够展现白洋淀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限联想与感慨的诗作,即使不是完全的介绍白洋淀,但也可窥见白洋淀对诗人们的创作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白洋淀于无形中影响着诗人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从诗人们的诗作中不同程度的读出白洋淀这个地理空间对他们创作的影响,像是在林莽的《水乡纪事》中:“如果你还记得我/那些被收割的芦苇在一片片倒下/淀子已进入了深秋后的开阔/脚下落下很软/隔岸,我听到了你的呼唤。”①林莽写于1969年的《深秋》和《暮秋时节》,也是写于在白洋淀插队初期并且对白洋淀进行了直接描写的诗歌。而《林莽诗选》的封底图案正是取自白洋淀的景色。根子的一首写于1975年的长诗《白洋淀》(又被叫做《橘红色的雾》)。传说是为了悼念当年那些因为对文革丧失信心而集体跑去白洋淀自杀的年轻人而做,根子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此诗非常鲜明的表现着根子对当时时代的反抗与彻底地否定。
二、以文学地理语境关照白洋淀诗群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白洋淀诗群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想从文学地理学语境来关照白洋淀这一地理空间对白洋淀诗群
论白洋淀对白洋淀诗群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