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当今大学生品行道德修养的启示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所提出的道德理念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一部分。其中的一些思想精华对当今社会还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当今大学生的品行道德的修养有很强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从《论语》当中学习对自身有有益的思想。
孔子对他的学生讲:“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志”是心之所向,如果立志行仁,内心就会产生一股向善的力量,这是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重要前提和内在保障。因此做一个有德的人是需要立志的。
从立志为仁,到恪守不违,再到为仁由己和反求诸己,《论语》实际上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成为有德之人的基本路径:立志做一个有德之人—一坚持做一个有德之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现在有些大学生,由于受社会风气等的影响,缺少高远的目标和情怀,太过关注具体的物质利益,因此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缺少明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有些人虽有目标,但不能坚持,遇到一些纷扰就改变了初衷:有些人出现问题后,不能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错失了改过的机会,有的甚至报复他人和社会;有些人急于成功,但又不想努力,只是迷恋于寻找捷径,耽误了许多宝贵时间:还有些人发现自己与别人有了差距后,也知道应当努力,但由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劳动,没有养成任何吃苦的习惯,没有毅力,迈不出坚实的步伐,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苦苦煎熬,有的甚至选择了轻生。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论语》提出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了道德上的努力方向,未必就能成为有德之人。除了矢志不移外,还要付诸行动。那么应该如何行动呢?简单地说就是由学而进,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锤炼自己的品德。
孔子所谓学习,不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
儒家除重视学习和实践外,还非常重视思考,强调学思并重。
从好学到以学习为乐,从知行统一到学思并重,《论语》给我们讲明了学习的方法。反思我们今天的学习,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孔子的教诲。今天的许多大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以学习为乐;学习做人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已经分离,而且前者在事实上越来越不受重视;知与行严重脱节,一天到晚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远离了社会生活,认识上的提高很少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由于注重知识教育,考试方法机械简单,许多学生对人文学科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加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多元,造成一些人是非不辨、善恶不分、荣辱颠倒。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很多,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并不困难,关键是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敷衍了事,不自欺欺人。对于大学生而言,则要对自己的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为学为人有个明确的定位,本着对自己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事业,少受世俗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省,是我国传统道德中一个基本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体现了道德修养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因此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
善于自省,勇于改过,是《论语》教给我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只要是人
,就难免会犯错误,在时隔20多个世纪的今天,善于自省和勇于改过的人似乎依然不多。表面上看是生活
做一个有德之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