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仁德之人三年级四班《论语》中蕴含了许多的人生智慧,做人的道理和真谛。孔子认为做人首先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人的价值观念和信仰普遍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等腐朽的利己主义思潮泛滥。急功近利者有之、损人利己者有之、损公肥私者有之 、见利忘义者有之。但道德沦丧最终的结果是害人害己。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如此,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是如此。孔子的观点说明,人对财富和地位的向往和追求是正常的,“是人之所欲也 ”,是人本能的反应。关键是你取得财富、地位的手段和方法,是以其道得之,而是不以其道得之。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君子爱财,是否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不义之利不可得。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守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即一味追求个人私利,必招致公众的批评、谴责。人的仁德品质,是与个人财富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无关的。无论你是贫穷而是富贵、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仁德之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时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只有仁德之人才会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也成为后世人们所遵奉的信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做一个仁德之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