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一山一水一圣人(精选).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 历史来历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句话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自东平籍进士刘公瓘之口,刘公瓘从小家里很穷,他发奋苦读后来成了大学问家。他年轻时曾经在东平湖畔率众讲学,后来刘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联佳作在那里有不小的轰动。据说他刚到南方的时候,当地的许多学者都想难为难为他,有些才子和他对对联,其中有个才子说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刘公瓘对到:“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一个旅游口号。“山”即泰山,“水”指泉水。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年间江南科考,因应试的举子都是当地名士,一连换了几个主考官,都被举子一个个顶了回来。乾隆又命王尔烈到江南主考。举子听说主考官是个北方人,想奚落他,居然在王尔烈的馆驿门上贴出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提笔续写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这下把众才子们惊呆了:多少才子也顶不上一个圣人哪!这圣人,就是山东的另一个旅游招牌:孔夫子。
一山一水一圣人- 文化概念
孔子
一山为泰山,一人为孔子,没有疑义,但是,对一水的理解,似乎用来指黄河水也不那么硬气,所以往往会用济南的泉城水来界定,这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古代说的是黄河水。但是作为一个可以进入中国古遗址名录的“龙山文化”遗址,却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代表,济南的龙山文化,虽然发现于济南地区龙山镇--城子崖处,但是龙山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含义和涵盖意义,却已经远远超出了龙山镇本身。 因为龙山文化不是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就其涵盖来看,一是典型的以龙山镇定名地文化遗存,它的分布以山东境内为主,它上接大汶口文化,下接岳石文化;而其他地以龙山文化命名的还有豫、陕、晋等地区公元前2500年到1900年这一时期的文化,由此可以看出,龙山文化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类型概念。
一山一水一圣人- 景点介绍
山东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风光优美的山川海洋,又有闻名中外的古老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五岳独尊”的泰山既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又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历史博物馆,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有蜚声中外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省会济南素有泉城之称,著名的趵突泉被列为72名泉之首。这一山、一水、一圣人,吸引着众多旅游者踏上这片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土地。
孔子是历史名人,泰山是历代名山。二者均蜚声中外,名闻古今。且联系密切,相得益彰。
孔子登临泰山
人们从许多古籍中,可以见到孔子与泰山有密切关系的资料。如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子赶走鲁昭公的事件,孔子随之到了齐国,在齐国和齐景公多次论政①后遭晏婴等人反对,又由齐“孔子过泰山侧”, 为一妇人哭而慨叹“苛政猛于虎”②。《论衡》记颜回也随孔子到过泰山③,历世《圣迹图》以孔颜对话为题绘制了一幅《望吴门马》。《庄子·盗跖篇》亦记孔子要去劝说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太山之阳。”因为“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④。”因此齐鲁两国交往,经常离不开泰山。孔子为大司寇,“摄行相事”时,参加的夹谷之会, 便在泰山附近的莱芜境内,《琴操》记“齐人馈女乐,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孔子欲行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龟山操》:“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龟山在泰山之南,蒙山以西,即鲁国北面。齐鲁夹谷之会后“齐候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阳之田以谢过。”这些地方都在泰山南西不远的地方。齐国既“侵”,龟阳等处一定会有道可走,这正应是鲁国经泰山到齐国的道路。
是泰山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泰山峰顶
五大夫松
五岳独尊
日观峰
云海
秦泰山石刻
史记·封禅上面记载“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刻的都是对始皇的讴功讼德之言。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

一山一水一圣人(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uokeng597959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