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子猪保种方案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1、历史背景与保种缘起大围子猪,湖南优良地方猪种之一,因原产地大托、南托等两个地域在历史上通称大围子而得名。中心产区为大托镇的新港、桂井、大托、兴隆和暮云镇的三兴、南托、杨桥、洋塘等自然村。除主要分布于长沙、望城等区县外,湘潭、衡东、祁阳、汨罗等县和怀化、邵阳、零陵等地区亦有分布, 1981 年被列为国家级地方保护品种,列入国家级家畜基因库, 2006 年 7 月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然而,由于国家推广普及瘦肉型猪引进品种,作为我国优良地方猪种之一的大围子猪也和其他地方猪种一样曾处于濒危状态。是此,在长沙县畜牧水产局的具体组织规划和支持指导下,以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社、农户为载体,建设了大围子猪原种场和大围子猪保种区。2 、 体型外貌体格中等,体质偏于细致疏松,属肉脂兼用型猪种。全身被毛为灰黑色,皮肤呈粉红色,四肢下端为白色,俗称 “四脚踏雪 ”或称 “寸子花 ”。头形清秀,耳中等大,耳根硬,耳尖薄,半下垂呈八字形,胸宽而深,背腰宽而稍凹,腹大略下垂形成锅底状。臀部宽而稍倾斜,十字部略高于髫甲部,形成前低后高体态。大腿较丰满, 飞节上部皮肤有皱褶, 肢间距宽。 尾根粗, 尾尖稍扁,乳房发育良好,乳头一般( 6~8)对。体型外貌遗传性稳定。 遗传种质大围子猪生长肥育性能较好,平均日增重 500 g 左右,饲料利用率 ~:1,瘦肉率 %,膘厚 ~ ,适宰期的体重为 70~ 80 kg ;大围子猪肉质优良, pH 值 ,%,肌肉大理石纹丰富,肌纤维细,肉味香浓,多汁适口;大围子猪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有些指标与月龄及体重之问有一定相关;大围子猪抗逆性强,抗病力好;大围子猪杂交效果好,产仔数、日增重等表现优势;血型研究确定了大围子猪是一个独立育成的地方良种。此外,根据外貌、起源、分布、自然条件、移民等社会因素综合归纳分析,大围子猪也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大围子猪的遗传种质独特,其保种价值高。3、大围子猪保种选育的现状大围子猪作为中国地方猪种, 其特殊的优良性状是几百年来在中华大地这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赋予和先辈的长期选育留下的宝贵资源, 是祖国的一笔财富, 是培育优良品种和杂交优势利用的原始材料, 是现在或将来人们对畜产品需求变化的原始自然物质基础,值得珍惜和保护。 大围子猪种质性能研究1979-1983 年,在进行《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课题研究时,对大围子猪生长发育、肥育性能、繁殖性状、肉质性状、血型和染色体的组型、分带等多项内容开展了测定; 2006- 2007年由农业部立项的全国猪遗传资源调查项目中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子项湖南猪遗传资源调查, 进一步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大围子猪种质性能和大围子猪品种资源的保存、 选育提2高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围子猪标准研究2013 年,大围子猪原种场、 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几个单位协作系统整理了核心群与农村近年来的试验,调查数据近 20万个, 制定出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罗代黑猪》,现已通过初审。 大围子猪杂种优势利用试验随着改革开放, 引进外来良种公猪与当地地方品种猪杂交以发展瘦肉型猪生产的进程不断推进, 大围子猪以繁殖力强、 肉质好等特性保持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979 年至 1982 年期间,长沙县畜牧水产局针对市场的变化需要,引进中约克、长白、大约克、 杜洛克等种公猪多头, 在全县建设牲猪人工授精站 22 个,全面推广杂交改良,全县牲猪生产实现了 “公猪外来化,母猪本土化,商品猪杂种化 ”。此后,全县生猪生产步入了以大围子猪为母本、 外来良种为父本的杂交生产体系, 使全县生猪生产持续发展。 大围子猪的繁育推广建立了 “公司 + 基地 + 农户 ”和 “养殖生产计划 + 保底价回收承诺 ”的生产经营开发体系,公司以纯种大围子猪和含大围子猪血缘的内二元、 内三元杂种猪为猪源, 开发生产腊肉、 腌肉、 肉丸、扣肉等适销产品, 年屠宰加工大围子及其杂种猪不少于 10 万头,产值在 1000 万元以上。 自 1999 年由长沙市畜牧水产局对该系列产品授牌上市以来,反应良好,购销旺盛;原产地之一的南托,因长、株、潭地域优势和民俗习惯等历史沿革及社会经济基础,3其仔猪生产及交易市场远近闻名, 年销售大围子种用苗猪 2 万多头;新保种区双江与平江、浏阳毗邻,仔猪市场交易及经纪人调运大围子及其二元仔种猪极为活跃,年交易量也在 2 万头以上。4、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大围子猪的保种必须以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总体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开发、推广、利用相结
大围子猪保种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