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间,广东五邑不少乡村至今仍流传着一种独特而有趣的习俗,台山人叫“打山望”,鹤山人叫“打山头”,恩平人则称“行山望饼”。恩平人称祭扫为“行”(也叫“铲”,意为将坟头的杂物铲除),“行山”即扫墓。 清明时节,不少乡村的山头野岭热闹起来,“行山”的爆竹声,大人小孩“望饼”的欢叫声,此起彼伏。何谓“望饼”?有人“行山”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会闻风而来,拿着大袋子小袋子,纷纷涌向山头。主人家“行山”完毕后,他们即上前“望饼”。主人家会热情地把用来祭过坟的烧饼和各种饼分到他们的手中,彼此说着客气的话。“望饼”的人越多,主人家越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主人家的运气越旺。改革开放以前,乡村穷人多,穷家的孩子就盼“行山望饼”,好饱餐一顿。在台山,有的主人家除了分糕糍和烧猪肉给“望饼”人之外,还让他们一齐吃“肴”。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望饼”的人不如过去那么多了。在台山端芬,当天的拜祭仪式在家里进行,次日祭山不带祭品,只在坟前烧香、烧纸钱,所以对“打山望”者分钱。时下台山的华侨、港澳同胞回乡“行山”,不但分吃的,有的也分发红包。恩平人“行山”用的饼叫烧饼。相传,始创这种烧饼的师傅是明朝嘉靖年间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称陈武师。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恩平,老百姓苦不堪言。陈武师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卢氏连夜赶制一批烧饼给丈夫做干粮。陈武师在战场上吃过烧饼后,作战更加英勇。在一场血战中,陈武师壮烈牺牲。卢氏为悼念丈夫,在清明节带着女儿,以烧饼作为祭品,到丈夫的坟前拜祭。有一年清明节前,陈武师托梦给卢氏说,有一位新兴籍的抗倭战友因为家乡大饥荒,带着孩子逃难到恩平,她“行山”时要救济父子俩。卢氏与女儿“行山”时,果然发现一对父子饿昏在坟头旁边。卢氏马上拿烧饼给父子俩吃,并收留了他们。后来,卢氏母女遵从陈武师托梦的嘱咐,同父子俩结成秦晋之好,而且每年清明时节仍然遵嘱带烧饼“行山”,并将饼分给挨饿的穷人。后来,“行山望饼”便成为当地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行山望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