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林业局
2003年3月
去冬今春,我市退耕还林总任务为50万亩,工程涉及209个乡、3241个村、、,钱粮补助达8700多万元,创造林史上数量、规模、投入之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林业部门积极服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热情普遍高涨,工程进展顺利。到3月20日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体现出四大特点: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去年,从市到县(市、区)到乡(镇),各级党政领导都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抓细,层层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动员大会,并在“全市农村‘三项工程’实施情况汇报”等多次会议上作了重点强调和部署,蒋建等市领导多次深入到隆回小沙江、邵阳县等地检查督促,有力促进了工程的健康快速开展。各地党政和部门领导也是认真督查、率先垂范,创办示范点400多处、10余万亩,占总任务的20%以上,起到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样板作用。
二、积极实施二个创新。一是技术模式创新。在技术思路上,大力推广石灰岩山地造林、高山造林、容器育苗等实用技术;在整地方式上,采用沿等高线、品字型穴垦方式,有效控制因造林整地带来的水土流失;在树种配置上,实行多树种混交、针阔混交、乔灌草混交等模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二是经营机制创新。退耕还林涉及千家万户,造林和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在实践中,各地根据“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总体原则,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经营模式,主要有1、“个体联合”模式。对耕地分散的实行个体造林,联户管理。2、“大户承包”模式。对耕地或荒山荒地集中的实行大户造林,承包管理。3、“户退村造村管”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由村统一造林、统一管理。如:新邵县陈家坊镇双江村采取“户退村造村管”模式,收益按6(农户):2(村):2(管理者)分成,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共退耕造林1100亩,成活率在95%以上;新邵县坪上镇赤水村则采取有地出地、无地出资的方式,将全村的荒山和坡耕地集中起来,统一开发,成立农林牧发展有限公司,收益按比例分红,退耕造林700多亩。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而且大大促进了全村林业经济的发展。去年全市共涌现造林大户1973户,,占总任务的16%,使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三、切实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各地以退耕还林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原则,探索出“林果、林竹、林药、林草、林漆结合
”等造林模式。比如隆回县就创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隆回模式”,即在西北部高寒山区,确立以金银花为主的退耕还药模式;在南部石灰岩地区,确立以柏木等耐旱树种为主的石山造林模式;在中西部板页岩和北部花岗岩地区,确立以楠竹、松类等为主的造林模式,成效十分明显。、、、,对壮大松竹和木本药材产业,加速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二是与“绿色通道”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各地都加大了“绿色通道”建设力度。邵阳县重点治理了“三水”(资水、扶夷江、檀江)、“二线”(207、320国道沿线)、“一路”(洛湛铁路),隆回、邵东、邵阳县和大祥、双清区狠抓了潭邵高速公路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共规划面积16613 亩,、植苗7023亩,为改善邵阳形象做出了新的贡献。其他县(市、区)也注重绿化了公路沿线、河渠沿岸,使退耕还林成为创建“绿色通道”的重要手段。三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退耕还林的目的就是“国家以粮食换生态,开仓济贫”。各地在规划设计时,都不同程度地向贫困乡村、贫困农户倾斜,帮助他们拓宽新的产业和新的就业门路。
四、严格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规划设计到位。在规划设计时,把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把技术措施落实到小班,采用了
“以户登记,以小班设计,以村编号,以片成图,以乡镇编写说明书,以县汇总,图、表、卡三位一体”的单位作业设计模式,8-9月份就全部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二是苗木供应到位。各县(市、区)根据本地的退耕还林任务,狠抓苗圃基地建设,支持个体育苗,超前组织苗木生产,扩大苗木生产能力,全市共育苗4058亩,产苗8600多万株,占需苗总量的95%以上,不足部分及时签订购苗合同,没有出现因苗木供应不足而影响工程实施的现象。三是质量把关到位。为保证造林质量,林业部门派遣技术人员分片负责,深入山头地块,进行育苗、整地、挖穴、栽植技术把关。坚持
去冬今春退耕还林情况汇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