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传承数千年,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儒家以人为本思想的张力也越来越强。时代呼唤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人本主义。本文从民本、仁爱、富民和贤良政治四个角度进行阐述,以彰显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
【关键词】儒家;以人为本;民本;仁爱;富民;贤人政治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14-02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与一切物的根本标识,在人之为人之根本的前提下,我们所谓的人本精神,也就是指以人的先验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尺度的范畴标准,这种标准重视人性在世界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古希腊普罗泰格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西方早期以人作为标准去衡量整个世界的。到了十四世纪中叶,先进的知识分子用其作为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工具。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被称作“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等,处处闪耀着重视人、尊重人、实现人的思想的光辉。
一、“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立国安邦必须以民众为根本的政治观念。其基本点是如何处理君主及其国家同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通民众的力量直接关系到皇权统治的更迭,民心的支持与否决定着未来的命运,对于整个社会来讲,
“苟无民,何以有君”的观念,已成为共识。孔子首先提出了当政者要“爱人”的口号。他说:“为政在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强调“人”乃万物之根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一切依靠“人”的本心,只有具备了爱人之“仁”,才有可能做到不劳民伤财,也才会恪守勤俭节约的原则,廉洁奉公,仁政爱民。才能开源节流,而达到富民的目的。所以,孔子主张减少赋税,减轻人民负担,他说:“度于礼,施取其厚,事取其中,敛从其薄。”这是大一统情况下维护皇权政治的行之有效的消费架构,当前消费的减少是为了增加未来的储备,节约和克制对物的需求是为了恒久的发展,在“取”“予”之间,孔子阐释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仍可借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社会规则的法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的表现,同时调整社会利益和需求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以确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法律实施中,必须尊重人的需要,关注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发展。
二、“仁爱”思想
仁爱之意,虽然孔子的解释多种多样,历代学者也众说纷纭,但其基本含义,则是爱人。樊迟问仁,孔子的答复是“爱人”。韩愈说:“博爱之谓仁。”仁的修养,就是涵养爱他、利他、成就他人的精神,即孔子说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是儒家主要的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的概括,又是社会道德的发展。如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孟子说:“仁之时,事亲是也。”仁就是家庭道德的表述。如果提纲挈领的角度阐释仁, “君仁臣忠”,“当仁不让于师”,仁就是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规定。如以“我”与“非我”的关系来阐释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

儒家以人为本思想浅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