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清朝的闭关锁国
2008年02月23日星期六 11:2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内容的学习与讨论,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全面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培养自主合作、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讨论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使学生具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意识,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情感。通过认识闭关锁国的危害,体会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前进,拒绝交流最终将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
二、教学要点
重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对这一政策的历史评价。
教学过程:
自汉到明初,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统治者的开放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进入明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那么这种隔绝排外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表现?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呢?
:
一、闭关锁国的实行
: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导致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对外国通商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其次,清朝统治者的“夷狄观”。清朝统治者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其他国家都是番邦。即使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也不重视外贸的经济利益,只是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再次,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考虑,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中国也是西方列强觊觎的目标。再加上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的活动,使清朝统治者害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害怕中国人民与反清力量出海结聚反抗。故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想一想:你明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吗?(从本质上讲,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落后的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基础,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产生的因循保守的倾向。从政治上看,在于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可能与洋人勾结,颠覆清廷的猜忌和防范。)
:其一,贸易上的表现。包括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内表现为: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严格限制造船的规模,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对外表现为:对西方贸易船只予以严格限制,尽量减少通商口岸的数量。并且对外商和华商的活动都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其二,心理上的表现。一方面,夜郎自大,盲目地夸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就是排斥西学,面对新的文化技术,统治者没有了接受的兴趣与交流的信心,干脆一切深闭固拒,并斥之为“奇技淫巧”。
二、落伍于世界
第5课清朝的闭关锁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