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脂涂丹染,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特点病起突然恶寒壮热,局部皮肤忽然赤如丹涂脂染,掀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每多复发。
第四节丹毒
分类
分类本病发无定处,好发颜面、腿足。按其所发部位又有不同名称: 如发于头面者,《疡科心得集》称抱头火丹(图); 发于腰胯者,《外科大成》称内发丹毒; 发于小腿、足部者,《外科大成》称腿游风,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流火门主论》称流火(图); 初生儿患该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婴儿部·赤游丹毒》称赤游丹毒。
历史沿革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对丹毒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嫖疮疡……。”丹疹、丹嫖都是丹毒。《诸病源侯论·丹毒病诸侯·丹侯》说:“丹者,人身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其观察甚详,本病失治,确实可引起坏死。
病因病理
一、血分热毒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搏结而成。《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八·诸丹毒》说:“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
二、破损染毒由于皮肤粘膜破损,如鼻腔粘膜破碎,皮肤擦破,脚癣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而入。
本病之起,总由血热火毒为患。但因所发部位、经络之不同,其火热稍有差异。如发于头面者,为风热火毒;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腿足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是胎毒胎火所致。
临床表现
一、好发部位本病发病部位,以小腿为最多见,头面次之。
二、全身症状本病发病前先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馨,便秘尿赤,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三、局部症状先起小片红斑,很快蔓延成大片鲜红,稍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减退,放手又显红色,表面紧张光亮,触之灼手,肿胀触痛等火毒入于血分的表现。严重的红肿处可伴起紫癜、瘀点、瘀斑和大小不等的水疱,偶尔可见结毒化脓,皮肤坏死者。常可并见患处附近臖核肿痛。
临床表现
四、病程经过在红斑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中央皮损渐由鲜红转为暗红,或棕黄色,约经5~6天后,脱屑向愈。如由头面,四肢流向胸腹者多逆。若证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便是火毒内攻。
临床表现
五、不同部位丹毒的特征
,如由鼻部破损引起者,先发于鼻额,次肿于目,而使两眼睑肿胀不能开视:如由耳部破损引起者,先肿于,耳之上下前后,次肿及头角;如由头皮破损引起者,先肿于头额+次肿及脑后。
,先肿于小腿,亦可延及大腿,愈居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而形成大脚风(象皮腿)。
,多有皮肤坏死,伴高热,烦躁,呕吐等严重的全身症状,有生命危险。
鉴别诊断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渐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有跳痛,大多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焮热、红肿瘙痒,但无触痛。一般亦无明显全身症状。
治疗
一、内治
(一)辨证施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施治也有所区别。
,属风热化火,治宜散风清火解毒为主。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加减法:大便干结者,咖生大黄、玄明粉;咽痛者,加生地,玄参。
,腹、腰、胯者,属肝脾湿火,治宜清肝泻火利湿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扬,柴胡清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内治
成药验方不论何处发丹毒,均可用生地、赤芍、板蓝根、制苍术、黄柏等煎服。并发大脚风者,可用防已、苍术、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研末,水泛为丸。每次9克,1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可以常服。
丹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