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水边多丽人
身体的清洁是健康与美丽的基础,因此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重视,由此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沐浴养生、治疗和美容的方法。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沐浴更是事关道德修炼和礼仪纲常,故有“洁身自好”之俗语,《礼记·儒行》有所谓“澡身而浴德”的说法,将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联系在一起,使沐浴成为君子修身的途径之一。沐浴的内涵由此升华,称之为“沐浴文化”并不为过。此外,沐浴还是贵族的享乐、医家的疗法,更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沐浴有关的节庆民俗背后,是人们对健康平安最质朴的祈求。
沐浴用品:淘米水、澡豆
淘米水
说到沐浴,首先就要讲到沐浴用品。最早的沐浴自然是在江河水域之中,以清水濯洗而已。但人们渐渐发现清水无法有效地去除污垢,便开始寻找能够更好地去除污垢,并能润泽发肤的洗护用品。古人的沐浴用品取自天然,制作和使用也颇有讲究,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化学制品。
古代最原始、最基础的沐浴用品称为“潘”,即淘米水,或称米泔水。据《说文解字》的说法,“潘”字的原意就是淘米水,杜预注《左传·哀公十四年》曰:“潘,米汁,可以沐头。”这里的淘米水不仅包括洗稻米的水,还包括洗其他谷物的水;不但可用来洗头,也可以用于洗面洁身,孔颖达为《礼记》所作注疏云:
“取稷粱之潘汁,用将洗面沐发,并须滑故也。”
史书还记载,用于洗浴的淘米水须加热使用。现代研究表明,淘米水加热后可使淀粉变性,从而使清洁力增强,这也可以说是古人的生活智慧吧!
在中医学中,淘米水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有治疗皮肤病的药方,将兰根、白付两种药物捣碎,以醋和淘米水各半浸泡,经过一番加工炮制后热敷于患处,对疥疮有很好的疗效。《肘后备急方》中也有多个以米泔水外用治疗皮肤病的药方。而用淘米水内服治病的例子更是广泛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书,有护胃和中之效。淘米水原料简单,方便易得,不仅可清洁污垢,更可润泽发肤、祛除疾患。
中国人以稻米和各种谷物为主食,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而以淘米水为重要的洗护用品,也可谓中国沐浴文化的特色了。
澡豆
如果说淘米水作为沐浴用品贵在简便易得,那么澡豆则是制作考究的高级沐浴用品了。“澡豆”又写作“藻豆”,是沐浴时用于清洁护肤的粉剂,由于其主要原料为大豆面,因此得名。澡豆多以豆面、皂荚、猪胰脏、草木灰等作为清洁成分,再加入各种香料和药材,经过复杂的炮制工艺精制而成,可使皮肤光滑白皙,又可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可谓中医药与沐浴文化的结晶。
澡豆从诞生之初便是王公贵族的专属品,最早出现于魏晋,盛行于隋唐。《世说新语》记载了关于澡豆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王敦被晋武帝召为驸马,初入公主府邸,如厕时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以掩异味,却被王敦吃进肚中。如厕后见婢女端上清水澡豆,本来是用于洗手,却被王敦一饮而尽,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由此可见,魏晋时代的澡豆还是王侯之家的稀罕之物。
到了隋唐时代,澡豆的使用比较普遍了,但仍然属于高档物品。由于具有润泽肌、防皴防冻的作用,澡豆成为寒冬腊月的时令物品。
据《岁时广记》记载,唐中宗于腊月以澡豆赏赐近臣;《太平御览》亦有“凡腊日,上澡豆带及头膏、面脂、口脂”的记载。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妇人面药”篇中谈道:“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
长安水边多丽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