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编写时间:2013 年月日
教学课题
第一组教材 1 草原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学案使用者
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
教学目标
,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与手段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制作课件。
集体备课时间
年级科第周星期
集体备课
共性意见
: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台做准备。
、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前交流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自由通读课文,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有感情地范读。
学生自由练读。
词语比较
四、作业
: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感情读题。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二组教材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