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中国唐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皇帝。他在幼时随父亲吃过很多苦,因此在他刚继位的几十年内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使唐朝一度成为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他在晚年时却安于享乐,沉迷于酒色之中。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更为唐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他就是李隆基。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当我打开《中国近代史》这个道理同样得到验证。
整部《中国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被侵略史,挨打史。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上,领土上,经济上对中国进行掠夺和瓜分,使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片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幅国将不国的惨状。书中的那些战争图片,那些惨不忍睹的纪实照片,让我的心一次次的颤动。而这些正是清政府后期腐败统治,自诩泱泱大国,闭关锁国,安于享乐造成的。而书的另一部分就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这也大大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奋起。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来自政府的,来自社会底层的,自发的,有组织的等等一系列的反抗,逐步把中国变成初步繁荣,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那些屈辱,那些痛苦最终成为我们寻求出路,寻求解放的前进动力。在这一刻,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看看手中的书,再看看今天的社会,引发了我这样的思考: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些人便开始忙于“享受”美好生活,可我们能只顾享受吗?不可以!
虽然现在,中国在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我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社会矛盾存在。我们依然面临困境,依然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具有忧患意识,共同努力!
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还有这样一本书,同样让我们见证了困境和苦难的力量。它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是由苏联小说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作。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工人家庭,母亲给人家当厨娘。他很好学,从六岁起就渴望进小学读书,但因为家境困难未能如愿。但他并没放弃人生的追求。1918年他加入共产党共青团,1911年八月,他在一次战争头腹部受伤,右眼失明,被迫复员,转入地方工作。1924年他被批准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0年他的左眼也失明了。同年11月开始着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借助一块镂空的隔板一词一句地摸字,后来连笔也拿不动了,最后是在自己口述,亲友笔录的情况下,完成了这部不朽名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小说是以作者为原型
读书报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