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人:余雪媛学号:10329033 日期: &
(理工学院 10光信息1班合作人:张伟娜)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了解自旋共振现象。
2. 测量DPPH中的朗德因子g值。
3. 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旋共振中的应用。
4. 利用样品有机自由基DPPH在谐振腔中的位置变化,探测微波磁场的情况,来确定微波波导波长λ。
二、【实验仪器】
图1 微波系统装配图
三、【实验原理】
2. 外磁场对原子能级的作用
3.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
和NMR 的区别:
四、【实验步骤】
1. 弄清楚本微波系统中各元件的作用。
2. 将霍尔探头置于磁场中心,旋转探头至高斯计读数最大值后固定,调节主机励磁电流,记录电压读数与高斯计读数,做电压-磁感应强度关系图,找出关系式。
,示波器信号跳动幅度最大时,传输系统形成驻波状态,观察有几个这样的点。
,调节励磁电源,观察示波器是否有共振吸收信号出现。调节到出现均匀的吸收信号时,再调节双T调配器与短路活塞使信号最大。
。移动短路活塞使谐振腔的长度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即再次出现稳定的共振吸收信号,找出三个谐振点的位置,计算波导波长。
五、【实验记录】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中山大学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