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外是如何治理网络谣言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传播呈激增之势。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
美国网络曾热传奥巴马并非美国公民无资格竞选总统;韩国著名女主播宋智善因不堪网络谣言而轻生自杀;墨西哥2005年网上谣传沿海城市帕亚尔塔港将发生大地震引发民众惊恐和大逃离。可见,泛滥的网络谣言传播,对上至国家社会安定、下至公民切身利益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威胁,各国政府及社会对网络谣言“一片打声”。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不断探索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治理网络谣言的常态化措施——谣言止于法治
明确立法,加强司法。网络谣言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对其认识和治理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立法范畴,加强司法管制,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
美国司法部门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关注网上谣言案,且惩治力度和社会影响都很大。2006年,美国一起因网络谣言诽谤而引起的普通公民之间的诉讼,创下了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纪录——1130万美元。近年来,针对社交网站谣言传播的复杂性和普遍性问题,美国司法部门对网上造谣的惩处有加重的趋势。
严格司法根植于国家法律系统的健全,因此,明确的法律法规是司法管控谣言的重要保障。美国的法律就规定,即便不知道诽谤者姓名,受害者同样可以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则有权要求网络公司根据IP地址提供被告的通信记录。在2008年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重新修订了《信息技术法》,该法规规定,对在网上散布虚假、欺诈信息的个人,最高可判处3年有期徒刑。
实施网络实名,加强技术监管。“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的匿名性成为谣言滋生的“沃土”。因此,加强对网络信息源监管成为治理谣言的必备手段。尽管效果和前景并不明朗,但许多国家仍旧在推行网络实名制、研发谣言识别技术的路径上不懈努力。
在实施网络实名制方面,日本和韩国走在了前列。虽然日本至今没有做出依靠行政力量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决定,但通过IP地址备案和手机实名注册等方式,事实上的网络实名制在日本已悄然普及。韩国在2005年开始实施网络实名制,网民在建立、访问博客时必须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使用。
然而,在控制谣言的良好初衷下,韩国的网络实名制效果有限。2011年8月,韩政府鉴于网民个人信息被大量偷窃和泄露,决定分阶段废除网络实名制。可见,网络实名制离不开信息安全技术的支撑。
在针对网络谣言鉴别和治理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均在研发和使用新技术上不断加大力度。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就于2011年7月宣布,启动“战略通信中的社交媒体”研究计划,旨在开发创新性技术手段,对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欺骗性信息等进行监测、分类和追踪。此外,俄罗斯也在繁复的网络监管中,将网络互动平台作为重点,对网民留言、论坛帖子实行24小时严格监控,并借助技术手段及时甄别,尽可能把网络谣言的发生与传播消灭在萌芽阶段。
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危机公关策略——谣言止于公开
网络谣言传播所导致的公共危机事件,不仅仅会影响公民和机构的名誉及利益,还可能会威胁到地区性或国家性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主要还是源于相关重要信息公开不及时、发布渠道不通畅。
要主动公开信息。谣言止于真相,在
看国外是如何治理网络谣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