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在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孔子思想是否已失掉了其真正价值?非也。孔子思想与儒学的现代价值是由其历史价值来决定的。在孔子逝世后的二千多年里,孔子思想如此强烈地影响后世所学,充分证明了孔子思想的历史性价值。孔子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社会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孔子的这些优秀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优秀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化上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精华加以利用,创造出今天的更高价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孔子思想和儒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价性,更应该被我们深入研究,使儒学为我们当今社会所学习利用。
二“仁”的思想与个人道德修养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奠基之作,其内容深刻反映了孔子思想和儒学的宗旨,更应为我们世人所阅读和研究。《论语》之中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为我们所用,则会全面的促进我们社会向着一个善的方向发展。
修齐治平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如何能做到修齐治平?孔子认为在思想上实行德治,即实行文明政治,而不实行暴力政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为政》)注重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使百姓对非道德的行为有羞耻之心。为政者要以自己的道德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便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只”(《为政》),这是社会治平的根本。《论语》正是从修身这一根本上的环节入手,强调“修身”,强调道德上的修养对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作用,由此引出了修身对于整个社会的实际意义。
《论语》中涉及到对个人自身修养的章目众多,这些章节系统回答和规定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论语》中对于个人修养的表述上我们可以用“仁”来表示。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向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者,心也。”仁是心之用,心是仁之体,既然“仁”在人心,当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故“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仁”不仅仅代表着孔子对一个人内心修养所应达到的程度的理解,还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所谓“仁者”,是指个人修养要本着自己内心真与善行事,所谓“爱人”,则是要用一种仁爱之心去爱护他人,这是一种博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发上涌的天然之爱。儒家思想中的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出来的道德内涵,归纳起来有十大重要原则:恭、敬、正、宽、忠、信、俭、惠、让、敏。
恭,有貌思恭(《季氏》),居处恭(《子路》),其行已也恭(《公冶长》),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恭则不侮(《阳货》)。
敬,有执事敬(《子路》),修己以敬(《宪问》),即是“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意。
正,
论语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