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褐斑.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褐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讲人:王俊志
前言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又有的因肝病而起者,故亦称为“肝斑”。临床以面部形状不规则、无自觉症状的黄褐色斑片为特征。本病经过慢性,多见于妊娠期、长期服用避孕药、生殖器疾患以及月经紊乱的妇女。
前言
中医文献常把本病和黑变病放在一起,如清代《外科政治全书·面部证治》中说:“面尘(又名黧黑斑),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外用玉容散,每早晚蘸以洗面。内宜疏胆气兼清肺,加味归脾汤送六味地黄丸主之。”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
前言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有关。妇女妊娠期多见,分娩后来月经时即渐消失,此可能与孕激素水平增加有关;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中,已经证实是由于雌激素与孕激素的联合作用所致;一些慢性疾病,特别是女性生殖器疾病和月经不调、附件炎以及肝病、结核病、内脏肿瘤、甲亢等患者也常发生,推测与卵巢、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因素有关。另外大多数患者在夏季日晒后诱发或加重,据此说明与日光照射有一定的关系。
病因病机
(一)肝郁内热多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熏蒸于面而生。
(二)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所致。
(三)气滞血瘀慢性疾病,营卫失和,气滞血瘀而成。
(四)脾虚湿热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而致病。
临证特点
本病从青春期至绝经期的妇女均可发生,而多见于妊娠期、长期服用避孕药、生殖器疾患以及月经紊乱的妇女,也可累及中年男性、或在肝病、结核病等慢性病患者中发生。多分布在前额、颧部或面颊的两侧,也可见于颏部和上唇。病程经过缓慢,夏季日光照射后病情诱发或加重,冬季减轻或消失。
临证特点
皮疹为黄褐斑片深浅不定,淡黄灰色,或如咖啡,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圆形或条状,一般多呈蝴蝶状。皮损境界明显,颜色较淡则模糊不清,皮损常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停止扩大。若因妊娠而发病者,多自怀孕3~4个月,在面部出现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带状或蝴蝶状褐色斑,乳晕和外生殖器部也有程度不等的色素加深,一般分娩后逐渐消失,但也有皮损不退,仅颜色稍淡而已,待再次妊娠复又出现;慢性肝病、结核病、内脏肿瘤、妇女月经不调、附件炎等,均可出现黄褐斑片,可随着病情的加重而色素加深,当疾病痊愈时,皮损可自行消失。
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
鉴别诊断
(一)阿狄森氏病
斑片颜色较深,边界不清,面、手背、身体屈侧均可有弥漫性色素性斑片,同时伴有神疲乏力,胃纳不佳,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二)瑞尔氏黑变病
好发于前额、颧部和颈侧,色素斑上常有粉状鳞屑。
治疗
中医中药
(一)辩证论治
(1)肝郁内热证:多见于女性,伴有烦躁不安,胸胁胀痛,面部烘热,口干,苔薄舌红,脉弦细。治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9克,山栀9克,柴胡9克,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茯苓9克,白芷6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3克。
治疗
(2)肝肾不足证:颜色褐黑,面色无华,伴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苔薄舌淡,脉细。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生熟地各15克,淮山药9克,山萸肉9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仙灵脾15克,枸杞子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30克,白鲜皮30克。

黄褐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