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由于语文学科基础建设本身还在成长之中,从而使语文教育在实践层面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面对这个新的形势,很多老师,有的在新变化前无所适从;有的无视新观念的存在,“穿新鞋走老路”。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学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曾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无诗意,不语文。正因为此,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
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必定是一堂诗意盎然的课;也必定是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课。因此,要打造诗意语文课堂,让诗意驻于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那么,什么是诗意语文呢?诗意语文,就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也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呢?我想就自己平时读书和教学的积累,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用诗人灵动的气质解读文本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
语文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称赞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的君子风度;晏殊的《破阵子》中描绘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中透露出的春天的勃勃生机;鲁迅的《风筝》中追求自由的勇敢叛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的壮美与豪放;朱自清的《背影》中绵长回忆与感激;莫怀戚的《散步》中透露的温馨与和美……
语文教师,首先要好好去挖掘,好好去品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带学生走进人类的文化经典,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中去。
二、用诗意的语言叩开学生的心扉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手段,也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才能让学生的心田的诗意的种子萌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用形象优美的诗意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导入语的设计要精巧。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与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吟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王维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柳宗元的
“孤舟蓑粒翁,独钓寒江雪”等等,不胜枚举。毛泽东的这首词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让我们一起走进“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吧!
结束语也应富有诗意,力求意犹未尽。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在一个充满无限趣味的百草园里,在一个溢出淡淡墨香的三味书屋中,有一段青涩又绚烂的童年回忆……早上悄然绽放的花朵,在夕阳中拾起了几许感慨?
三、用浪漫意境点燃学生的诗情
情境生成“诗意”。教师创设的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可以促使“诗意”的发生。
在教学郭沫若《静夜》时我这样设计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