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
第七节
定义
趾,指末端疼痛、坏疽,甚者趾(指)节脱落为主要症侯的疾病,称脱疽。现代医学所称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坏疽等,均属于脱疽的范畴。
定义
本节所述的脱疽是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他是一种动脉和静脉都被侵犯、进行缓慢、周期性加剧的全身性疾病乙多在寒冷、潮湿、毒素及精神因素等刺激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障碍,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失调和内分泌活动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管痉挛。长期的血管痉挛引起血管壁的营养障碍,进而逐渐地转变为解剖上的变化。
特点
好发于四肢末端,尤以下肢更为多见。初起时趾(指)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跤行,继则疼痛剧烈,目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有吸烟史的男性青壮年。在我国北方较南方为多。
历史沿革
关于脱疽症侯的描述,预后、外治原则,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当时称为脱痈。如《灵枢·痈疽篇》说:“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后来,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中将此段注解为脱疽。
脱疽的病名,最早见于南北朝·龚庆宣著的《刘涓子鬼遗方·黄父痈疽论》,日:“发于足指名日脱疽,其状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惭去之,治不去必死矣。”其实,也仅是对《灵枢》的论述重复了一遍,更换了病名而已。
汉华佗《神医秘传》载:“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提出应用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即四妙勇安汤水煎服洽疗。四妙勇安汤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脱疽的主要方剂。
唐孙思邈《干金翼方·卷第二十三黄父相痈疽论第一》提出了“毒在肉则割,毒在则切”的手术原则。目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疽创面的蚕食式清创,也基本是采取这个原则。
明代医家陈实功对脱疽的论述最为详尽二他著的《外科正宗》中,有“脱疽论”专篇。其说:“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多致阳精煽惑,淫火猖狂,其蕴蓄于脏腑者,终成燥热火症,其毒积于骨髓者,终为疽毒阴疮。”把脱疽的本质及病因病机论述得非常精辟。
又说:“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脏枝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侵漫,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其秽异香难解,其命仙方难活。”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脱疽的疮面特点以及疼痛的剧烈程度。
在脱疽看法节,提出了“起疮不渴,口润舌和,性志寻常,无妄暴急,循礼为吉。”和“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阳痿者逆。……肉便紫色,不肿刺疼,黑气延散者逆。已成疮形枯瘪,肉黑皮焦,痛如刀剜,毒传好指者逆。已溃肉枯筋腐,血水臭汗,疼苦应心,零仃彻骨者逆。”等判断脱疽顺证与逆证的看法。
脱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