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现代化范式:有关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新范式与旧范式。主要是两大范式即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还有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旧的范式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为研究方法,将中国近代史看成阶级斗争的历史,其为革命范式即不包含现代化,将中国新的范式分为以下三种:1、后革命范式,既有革命又包含现代化,代表主要有:刘大年、胡绳。2、告别革命的现代化范式,完全抛弃革命,代表有李泽厚。3、现代化范式,实现民族化、工业化、民主化。简答:1、中国传统农业发生哪些变化?近代中国传统农业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其一,中西交融是近代中国传统农业演变的主流,中国传统农业一方面吸取西方近代农业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仍然保持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传统,走上了中西交融的近代化之路。其二,中西农业融合的进程表现为突出的层差性,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技术、制度到精神,中西交融由表及里,层层深化。其三,中西交融的结果,是发生了奇特的异变现象,中西农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主要在三个方面:土地制度的变化、农业生产力的变化、农村商品化程度变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包含,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的的变化。土地所有制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在近代变化不是太大。在近代土地制度下,地主、富农始终占有土地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地主所有制下土地分配的一种常态。形成土地分配这种常态的原因,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长期因素是:一是土地的自由买卖,一是遗产多子均分制。前者使地权趋于集中,而后者使地权趋于分散。近代时期虽然也出现了公共所有田地的私有化现象,比如光绪28年(1902年),政府承认屯田可以典卖,又如光绪33年(1907年),除去奉天省外,旗人房地产均可自由买卖等,但是从总体来讲,公共所有田地和私人所有田地各自所占份额的变动还不是很大。近代中”,即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广大农民少地甚至无地。这也导致租佃制的产生,从而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但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土地经营方式的发生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为租种制,伙种制、帮工租种制,而近代中国雇佣劳动制度的发展,是一大特点,农垦公司的出现。土地所有权呈现出分散的趋势,地主所有的减少,公有土地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租佃制的传统比重下降,伙种制、帮工制有所发展,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的经营方式的出现。这是土地制度的转变。2、列举10种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华北典型村调查》、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下册,1957年版、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严中平,《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斯拉德科夫斯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简史》,郗蕃封等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6年,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卷2,三联书店,1957年,3、简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
中国近代史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