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柴沟镇柴沟中学郑艳萍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绝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开始时都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好奇的心情,并觉得可以打游戏、好玩,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下来了。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因此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甚至处罚,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在教学中,应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
初中信息技术几种有效教学方法的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