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分析与梳理,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体味文章蕴涵的真、善、美,并能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
2、讨论、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在成长历程中,你们流过眼泪吗,那是在什么时候?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借泪咏出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杜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泪;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泪,而台湾女作家琦君,从纷繁多姿的泪水中领悟了人生要义。那么,她笔下的泪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况味?下面让我们走进琦君,学习她的《泪珠与珍珠》。
二、整体感知
教师: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种泪,也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泪的。
明确: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提示: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来寻找,抓住关键词语。)
提问: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请同学回答,可以相互补充。答案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理解很深刻。这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从结构上说起着引领贯串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无私的泪,它们都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
三、分析文章,体会感情
(一)“书中泪”
① 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举了哪些书中泪?
明确:《小妇人》、冰心散文、白居易《啄木曲》、杜甫《新安吏》。
②提问:这些引文本身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欣赏这些文字的?
明确:第一问——理解句子本身含义。
A、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越来越深刻的体会)
B、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一个人当有自己的人生体会而且越真诚越好)
C、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煤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深刻体会)
D、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第二问: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感情来欣赏这些文字呢?对于前面两个引文作者是怀着一种喜爱的情感,一个文学青年喜爱句子本身的美,对美的文字的美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后两个材料比起前两个材料意义深入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到一起。当然,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那么,一个人要要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真正懂得泪水中的悲伤与哀痛呢?
(二)“分离泪”
请一位同学读5—6小节,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
明确:饱受了家国分隔,骨肉分离之痛,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漂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情宣泄。这是亲情在遭受磨难后流下的泪珠,难道没有自
《泪珠与珍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