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之三:大西北戍边纪事市广电局(台)退休干部任秀铎1969年3月,前苏联边防军悍然入侵我国神圣领土珍宝岛,我边防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干净利索地击退了来犯之敌。还缴获了苏军刚刚装备部队的重型坦克一辆,这对当时我军武器装备的研制发展,意义重大。珍宝岛之战结束后,苏军认为自己吃了大亏,立即在新疆中苏边界线上滋扰,制造流血事件。边防线上发生的冲突,导致中苏两国关系迅速恶化,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央军委先后两次下达加强战备的命令。我们就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受命进驻大西北靠近蒙古国戍边的。当时的形势是:苏联在对面的蒙古国陈兵百万,苏军的战机天天在中蒙边界线上活动。我们接受的任务是:摸清苏军飞机的活动范围、活动特点、活动规律以及犯边苏机的数量,为中央军委指挥作战提供准确的情报。我部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全国解放前叫军委二局。红军长征途中,贵州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使用的就是军委二局提供的情报。二局的曾希圣同志,还能模仿敌人指挥员的口气、敌人报务员的手法,发电报把挡在红军前进道路上的强敌调开。战后,毛主席称赞军委二局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国解放后,二局改编为总参谋部第三部,我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感觉很自豪。虽然我们这个工作站大部分是新兵,但是,我们都坚定的表示:坚决向老前辈学习,继承光荣传统,不辜负中央军委的殷切希望,下决心在边防前线再打一场漂亮仗。我们的邻居是几乎和我们同时到达前线的陆军164团,他们一放下背包就投入了紧张的战前训练,战士们拿着“炸药包”,追逐着坦克,跳上跳下,坦克扬起的黄沙,把他们弄得像个土人。那气氛,就像大战顷刻就要来临一样。我们到达驻地后,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针对性的培训,由老同志传帮带,我们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地熟悉情况。半个月就完成了原计划三个月才能结束的培训任务,提前投入工作。从当年的9月1日一直到春节,5个月时间,我们全部人员分成两班,一班连续干6小时,每人每天要上两班,工作12小时。也许有人认为,在前线嘛,干12小时也不算多。你要是听我算一笔账,也许会持另一种想法。这12小时只是上机时间,从我们驻地到机房,有2公里多的路,一天两个来回需要1个半小时;固定的敌情分析会至少半小时;机下训练1小时;政治学习1小时,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任务也必须完成。我可以举一个例子:1969年12月,上级来检查战备工作,认为我们从驻地到值班机房的高频电缆埋设太浅,经不住敌机前两轮的轰炸,。,在大西北天寒地冻的12月里,那是很困难的事情。8磅大锤砸下去,飞溅起来的冻土只有一点点,几个战友的手因为既冻又震而裂了口,往外渗血,缠上纱布后,依然争着抡大锤。糟糕的事还在后头,电缆沟挖到2米深时,渗水了,并且越来越深。我们没有高腰雨鞋,继续施工的话,只能站在水里干。战备任务如此紧张,当时的口号是:一切准备工作以战争明天凌晨打起来为标准。停止施工,那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一个共产党员带头脱掉解放鞋,抢一把铁锹就往水里跳。其他人眼都不眨一下,赤着脚争先恐后地跳进水中,一干就是1小时。轮换干的时间到了,好几个人抓住工具不松手,连续干两小时。刚开始下水,我感觉冰凉刺骨,一会儿腿脚就麻木了。等到另一班人轮换时,我们自己都上不去沟了,一走动就摔跤,是被人又拉又推,才从沟里爬上去的。也许是连续十几天的冰水刺激不
讲好中国故事之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