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第 10 期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 264 期 Serial ,2015经济研究导刊一、引言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提高教育水平,为社会做出贡献。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制度建设,创新文化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求尽快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二、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途径(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加快培育和发展专业人才载体,加强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还应坚持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突出实践、兼顾理论为办学特色,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指导为支撑,以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面向基层培养学会利用群体知识、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高级复合型创新人才[1]。(二)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目标,要树立“创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和指导思想,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工作思路,加大教师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认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师生合作创新机制,注重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强化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基本功训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知识更新教育,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应打通公共经济类教学基础,拓宽经济管理学科基础平台,构建柔性架构的经济管理类创新课程体系,(如创业课程,实验课程,模拟课程,实践课程等)分层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将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合理拓宽和设置,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统一起来,使培养模式多样化,多渠道。利用社会网络和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培养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四)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即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的教学活动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总的来看,教学模式应采取立体化经济管理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创新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创新人才培养上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深度性、整体性、收稿日期:2015-01-08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 年度项目“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ZZ1305)(项目负责人:李钟林)作者简介:文华(1978-),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讲师,博士,从事区
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