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过去与现在.ppt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青年中国中国青年
——未来的祖国与未来的我们
yangning
前期构思:苏勇,郑宏基
PPT美设:张春天,石福贺
制作准备:袁近芯,邵虹钧
时势参考:张弛,郑宏基,张春天
技术排版:杨宁
其他构思:全员参加
衷心感谢各位的参与!!!
中国形象——人物
画面1、2 惊人的中国美女:章子怡、张梓琳、杨丽萍、周迅、范冰冰、邰丽华等;画面3、4 鼓舞人心的中国勇士:金晶、林浩、刘国长、甄子丹;画面5 备受赞誉的中国天才:吴宇森、陈凯歌;画面6、7 引人入胜的中国艺术:黄永玉、谭盾、郎朗、刘欢、宋祖英、李云迪、谭晶;画面8 领先的中;画面9、10 颇具影响的中国财富:李彦宏、丁磊、马云、王建宙;画面11-13 不平凡的中国人民:郭明义、朱邦月、阿里帕、李灵、张正祥、翟墨;画面14-16 令人兴奋的中、郭晶晶、姚明、丁俊晖、邓亚萍;画面17 发人深省的中国学者:丘成桐、吴敬琏、孙家栋、厉以宁、岑拯;画面18 具有审美的中国设计:张志峰、马艳丽、马岩松、何镜堂、张永和;画面19-20 带动潮流的中国超级名模:李丹妮、裴蓓、关琦、吴英娜;画面21 令人着迷的中国对话:鲁豫、水均益、敬一丹、白岩松;画面22 中国的太空旅行者: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聂海胜、费俊龙
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
节选如下: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青年中国
科学技术
社会制度
生活条件
教育文化
思想意识形态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

中国过去与现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5.77 MB
  • 时间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