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
注释:
1 【种姓制度】古代印度在后期吠陀时代(西元前1000年左右至西元前600年左右),四姓制度已告成立。所谓四姓,即︰(1)婆罗门︰指祭司、僧侣阶级,可为他人执行祭仪、教授《吠陀》圣典、接受布施。(2)刹帝利︰指王族及武士阶级。其职责在于保护人民。(3)吠舍︰指从事农业、畜牧、商业的庶民阶级。(4)首陀罗(或作首陀)︰指奴隶阶级。即被前三阶级所征服的原住民,以服务前三种姓为义务。
此四姓之中,婆罗门之地位最为尊贵,首陀罗则是最下等的阶级。此外,另有一种“不可触贱民”,为四姓之外的混杂种姓,被视为野蛮人而倍受歧视。
2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3 【善知识】“恶知识”之对称。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胜益之师友。又作知识、善友、亲友、善亲友、胜友。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
4 【恶道】顺著恶行而趋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是。
5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6 【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事物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7 【三昧耶戒】密教的戒律。
8 【悉地】意译作成就、妙成就。梵汉并举而称成就悉地、悉地成就。于密教,意指依诵持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应而成就世间、出世间种种妙果。据大日经疏卷十五载,完成正觉之阶位,称为无上悉地;达于此位之前,尚有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等五种悉地。对此,显教诸师认为“信”是地前之信行,“入地
”是指入于初欢喜地(相当于声闻之入见道),“五通”是遍知世间五神通之境,至超越五通仙人位而臻第四地,“二乘”是超越二乘之境界,而至第八地,“成佛”即是由第九地修菩提道,进而完成如来位。若依密教,则初欢喜地有十心,初心至第四心为五通,第五心至第八心为二乘,第九心至第十心,即得成佛。即初地十心分三品,初四心为下品,次四心为中品,后二心为上品。
9 参观:法尊法师著《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10 【密意】隐含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即言,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测知佛真实之意,故佛所说者,皆为方便教说。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亦即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例如,如来说涅槃乃隐去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称密语。[最胜王经卷一]
11 【了义】乃直接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若顺应众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显了法义,而渐次以方便教相引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合称二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为四依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称,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其义未了,故为不了义教;与此相违者称为了义教。[观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圆觉经略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一]
12 【三宝】系指为佛弟子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又作三尊。佛(梵buddha ),乃指觉悟人生之真相,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创始人,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 ),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 ),指修学佛法之出家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13 【四众】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
14 【宗派】凡教义之宣布、仪式、行事之内容等皆相同者,即同属一宗派。佛陀在世时,佛教僧尼团体本称僧伽,为当时唯一之教团,然于佛陀入灭后数百年之间则产生十八至二十个部派;至大乘佛教,因学说分歧,又有中观派、瑜伽派之形成。
中国佛教产生学派之初,僧人未必属于一定之僧团。直至各种教义纷纷确立,祖师之传承逐渐受重视,宗派之名称,遂成为该一僧团之代表。
中国佛教宗派之产生,约于隋唐时代,有十三宗之说。所谓十三宗,即:毗昙、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禅宗有五家七宗之说,五家即:临
居士学佛100问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