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联合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摘要]以矿区地质为切入点,对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围岩蚀变、含矿热液来源、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初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条件及规律。从而提出了联合金矿床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和深部地壳,属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并总结了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
[关键字]联合金矿床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51-1
1 成矿地质背景概述
联合金矿床地处西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缘、松柏~梨坪地槽褶皱系东南,位于若尔盖—九寨沟印支—燕山期金矿成矿带的东段。区域上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有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部分地层[1]。本区自晋宁运动以来,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
2 矿区地质特征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泥盆统三河口组、中-下石炭统及下二叠统。中泥盆统三河口组主要为深灰-灰黑色灰岩、泥灰质砾岩、硅质岩及碳质千枚岩;中-下石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局部夹少量碎屑岩建造,是矿区主要含矿层。下二叠统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
构造:联合矿床位于松柏—梨坪断裂及其次级对肠沟断层形成的构造锐角区内,分布在上草地—东峪口复背斜西部北翼倾伏端,联合村向斜东段轴部附近,矿体定位于构造角砾岩带及羽状断裂带内。矿区构造的基本骨架为两条断裂夹一“破向斜”。
岩浆岩:矿区内岩浆活动以印支—燕山期浅成酸性脉岩为主,主要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细晶岩,少量煌斑岩、花岗闪长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化)体特征:矿体赋存于中石炭统白云质灰岩断裂构造破碎带中,主矿体形态简单,呈透镜状产出,赋存在下石炭统碎屑岩的层间破碎带中,沿断裂带分支再现明显。单个矿体长40~940m,~,~。矿体在走向、倾向上均不同程度有膨缩和分枝复合现象[2]。
含矿围岩:含矿围岩主要为碎裂状花岗斑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
围岩蚀变:矿区围岩蚀变种类较多,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热液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岩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萤石化、辉锑矿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等。
金的赋存状态:矿石中金主要以超微细粒自然金单体形式被胶体吸附于黄铁矿、菱铁矿等载金矿物的裂隙或表面。载金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其次是菱铁矿、方解石、石英、绢云母等。
4 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物源条件
联合金矿体主要赋存于破碎的构造角砾岩以及花岗斑岩中,在空间上矿化现象均发育于断层破碎带或与断层相伴生产出的中酸性浅成花岗斑岩脉外接触带上,矿源丰富。
成矿热动力条件
区域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能,促使含矿溶液和流体循环系统的形成,促进金的活化迁移,并在适宜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
成矿构造条件
矿区构造发育,具多期性和继承性活动特征,促成金的活化迁移和多期成矿叠加,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
围岩圈闭条件
矿区地层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建造类型,经构造改造,局部形成构造圈闭层和构造滑脱空间,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
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矿区δS34变化于6.
浅议联合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