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的月白釉瓷研究
【摘要】月白釉瓷是要耀州窑生产的重要瓷器品种,它以釉质晶莹温润如玉、高雅别致脱俗,深得市场和上层社会的青睐。耀州窑月白釉瓷宋代晚期开始出现,金代大量烧造。当时人们崇尚玉器但玉器材质昂贵、瓷器原料低廉且储量广,仿玉效果的月白釉瓷则应运而生。耀州窑唐代创烧,五代发展,北宋鼎盛、其工艺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窑工们已熟知当地烧瓷原料属性,不但烧造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闻名遐迩的刻印花青瓷,而且不断创新、广收博集、模仿景德镇青白釉瓷器似玉效果,适应市场用户的新需求,创烧出该窑似玉效果的月白釉瓷新品种。本文依据耀州窑遗址发掘资料以及遗址区外墓葬和窖藏出土月白釉瓷的材料,对其特征、产生的自身条件、历史背景等进行探讨分析,并对文献记载作以考证,提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耀州窑月白釉瓷分析探讨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名窑,因其宋时属耀州辖治而得名,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宋代所烧制的刻印花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不但深受国内市场青睐、还上贡皇室,远销域外。
宋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期,经过唐、五代三百余年的创新发展,到了宋代,其陶瓷烧造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进入金代,耀州窑承袭宋代青瓷烧造技艺,在适应民品需求量俱增,革新工艺、扩充窑炉容积增加产量的同时,继续向皇室贡瓷①。为了开拓市场,迎合文人雅士和贵族阶层的嗜好,该窑大量烧造了月白釉瓷。
月白釉瓷的烧造时间、特点及出土概况
月白釉瓷以乳白色为基调,有白中闪青、白中闪灰等,釉质乳浊失透,釉层肥厚如冰似玉,酷似深秋的一弦皓月,温润、恬静。它以素面无纹居多,为追求玉感效果施釉较厚,一般釉层厚度在2 毫米左右。月白釉瓷以实用器为主,器型主要有碗、盏、碟、盘、杯、缽、盒、罐、瓶、器盖、炉、洗等。少量适合器型的碗、盘类有印刻纹饰,多见牡丹、莲花、鸭、鹅、犀牛等,纹饰简洁、刻花生动,与同时期青瓷装饰风格雷同。由于釉汁乳浊失透,此类月白釉瓷器纹饰则显得含蓄、朦胧。
月白釉瓷的出现是在宋代晚期②,大量烧造则在金代。装烧工艺可分为两类:一类采用单件匣钵仰烧法,另一类则采用砂圈叠烧工艺。采用单件匣钵仰烧的大多是罐、瓶、炉类的异形器以及有装饰纹样的适合类器物。砂圈叠烧工艺出现在金代,比同时期单件匣钵仰烧的时间稍晚,说明月白釉瓷的大量烧造以及市场、用户的广泛需求。
耀州窑月白釉瓷的出土主要集中在窑址,其次是在窑址以外的窖藏和墓葬。现择其典型、代表性的器物作一介绍:
1、1959年窑址发掘出土宋代晚期月白釉瓷③
盘敞口、平沿、卧足,内底印一朵莲花纹,胎灰白,施月白釉。口径16,,。
缽口微敞、鼓腹、坦底、卧足,内底印刻束莲纹,施月白釉。,高6,。
2、1985-1992年窑址发掘出土宋代晚期月白釉瓷④
碗标本91IVT19②:1,敞口、圆唇、弧腹、小圈足外斜、内底下凹,器壁较薄,施月白釉、釉层厚、足底露胎,胎灰白。,,。
盏标本92VIIT10③Z74:66,侈口、圆唇、深弧腹、小圈足,施月白釉、色泛绿、釉层透亮、釉面开片,灰胎、质坚密。,,。
盘标本86IIIT9②:H23:50,宽平沿、浅腹斜壁、平底内凹、浅卧足,施月白釉、釉色淡绿泛白、釉层厚,内底心和腹部各饰一周弦纹,胎厚色灰。口径18,,。
碟标本91IVT12②:43,敞口斜腹、卧足、内腹六出筋、外壁有六道压印凹痕,施月白釉、内底凸印西番莲纹,,,。
龙首八角杯(图一) 标本86IVT6②:2,敞口、圆唇、弧腹、长八边形、平底为内凹、一侧腹贴龙头把手,施月白釉、釉匀润透明、内底印莲花纹,外底及柄底露胎、胎色灰白。,,,,。
瓶标本85IIT4③H3:54,细长颈、圆肩、鼓腹下收外撇、圈足外撇、施月白釉、釉色淡绿、釉面光亮;腹部为六条竖纹,间隔一格刻折枝牡丹纹,余则填刻荷花、荷叶及三叶水草纹,颈部刻仰莲纹,肩刻双重覆莲纹,下腹刻双重仰莲纹,仰莲之下足面之上一周凸棱。,最大腹径10,。
3、窑址基建出土金代月白釉瓷⑤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位于耀州窑遗址区内的某部队营房基建时挖到窑址堆积层,出土了一批月白釉瓷,器型有玉壶春瓶、三足炉、鸟食罐、盘、杯、碗等。铜川市电瓷厂工程师、耀州窑遗址文保组长梁观登及时发现保护了这批瓷器,并全部交给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工作站。经鉴定,这批月白釉瓷为耀州窑金代所烧造,择其典型器介绍:
三足炉(图二) 圆唇、窄折沿、短直颈、扁圆腹、下附三兽足,施月白釉、釉汁肥厚玉润、有细碎开片,内
耀州窑的月白釉瓷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