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谐音现象下的文化心理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一定的语言现象可以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面貌和文化心理。谐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承载了这样的功能。文章将陈述谐音现象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分析谐音现象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并进一步挖掘谐音现象下这些文化心理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谐音现象;文化心理;形成原因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的确是这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谐音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到了民俗、文学创作、广告、网络等领域。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成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载体,一种外在的表现。
一、谐音现象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
谐音现象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艺术手法虽然不是汉语中独有的现象,但是唯有汉语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据阮显忠统计,汉语中与谐音相关的仅修辞格就有13种,另外,谐音已经超过了言语范围,跨越到了非语言的领域,它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可谓是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大门上贴上福字,而且还要倒着贴,倒就是到的谐音,象征着福到的吉祥含义;春节年菜中老百姓都喜欢准备一条鱼,这也是为了沾谐音的喜气,祈求一个年年有鱼(余)的好兆头;在中国人的婚礼中也可以看到对谐音的运用。新郎和新娘要吃枣、桂圆、花生,这是因为枣子的谐音是枣,希望新郎新娘早生贵子;桂圆的的谐音是圆,象征夫妻圆圆满满;花生的谐音是
“花着生“,意思是变化着生,有儿有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谐音就更普遍了。如探视病人,一般都要送苹果和梨子,“苹梨”谐音“病离”;到人家做客,人们很忌讳送钟,因为送钟的谐音是“送终”;相爱的男女双方不分吃一个梨,意味着不分离选幸运数字,人们经常都会选择8和4,这也是受到谐音的影响,8意味着“发”,而4却暗示着“死”。除此之外,谐音还渗透到了广告业和网络领域,如长途电话的广告语——中国电信,千里姻缘一线,就使用了“姻”的谐音“音”等等。
二、谐音现象背后生成的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心理,又可以窥视一些新的语言现象下生成的新的文化心理。谐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承载了这样的功能。其背后生成的文化心理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趋利避害的心理。趋利避害是每个民族都会有的文化心理。自人类产生语言崇拜和禁忌以后,人们就形成了一种通过语言可以趋利避害的心理。汉民族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他们对语言的崇拜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趋利避害的民族心理也更加浓厚。他们相信语言是祸福的源头,得罪了语言,就要受到惩罚,反之,将会得到庇佑,于是使他们对一些语言产生禁忌。渔家最忌讳沉和翻,为避免不利,把姓陈的称做
“耳东”或姓“淹”,淹有水深的含义,水深则鱼多。旧时代的戏班子里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的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用别的字代替,如雨伞,因为“伞”与“散”同音,得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拦”。这些都是通过谐音来避凶,以此来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安慰。
论汉语谐音现象下的文化心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