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有时候孤独是一种病(精选).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有时候,孤独是一种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滋味并不好受。这种“不好受”的孤独感提醒我们寻找配偶伴侣并与自己的亲人保持联系。
辽沈·chart·美编魏莱
孤独感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有时是夜深人静对影成三人时汹涌而来的无力感,有时是宾朋满座喧哗笑语中的片刻失神。对有些人来说,孤独感来去匆匆,而对另一些人,它却如影随形。
孤独感在少年和老人中特别普遍。有几项基于西方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少年(18岁以下)和接近半数的老人(65岁以上)在日常生活里都会“有时感到孤独”。而15%-30%的人会长期性地感到孤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滋味并不好受,而有些研究者却认为,就像疼痛的烧灼感让我们避免玩火,或者腹泻的记忆让我们远离腐败的食物一样,这种“不好受”的孤独感提醒我们融入人群、呼朋唤友、寻找配偶伴侣并与自己的亲人保持联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拥有良性的社交圈对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发展、繁衍、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可是,短暂的孤独感也许像适度锻炼一样对我们有益,长期淹没在孤独感受中如同长期从事繁重不堪的劳动,会让我们身体的许多系统油尽灯枯。
单身更容易患上精神病
关于社交或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德国不同宗教和种族的人群的自杀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在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中指出,社交或人际关系整合度对自杀率有很大影响,整合较弱的人群中自杀率更高。虽然一个世纪以来,迪尔凯姆的这项调查从内容到研究方法都饱受争议,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社交关系脆弱者易寻短见”更像是常识而非新知,可正是从迪尔凯姆之后,许多社会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将目光投向了人际社交和各种健康与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中叶,许多研究者发现,单身、离异或孤立于人群之外的成年人死亡率较高,也更容易患上肺结核或精神疾病。相反,那些从自己的社交网里得到较多支持的人群则患病风险较低。然而,这些结果远不能说明孤独感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首先,这些研究往往对个人的社交和健康状况同时进行调查,以至于我们无法判定因果关系:譬如,究竟是与世隔绝导致疾病,还是病人容易自我封闭?此外,研究者仅仅调查个人的婚姻状态、朋友多寡,这就无法辨清究竟是一个人心中孤独的感受与疾病相关,还是客观上从其他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的物质支持对人的健康状况有所影响。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人群进行长期性的跟踪研究、并且在研究设计时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支持尽量分开。所幸的是,过去三十年内,这样的研究不断涌现。在一篇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章里,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在对各种不同的疾病的调查之中,孤独感与疾病的关系慢慢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意识到,孤独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涉及全身各处的组织,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体现。
受孤立的孩子更易发胖
研究发现,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声称自己感到非常孤独的女性,后来二十年间发生心肌梗塞或者死于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不孤独或者只是略感孤独的人。在美国另一项全国性的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中,也有相似的发现:在具有高度孤独感的女性中,她们在跟踪调查的19年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轻度或没有孤独感的女性要高上76%。当研究者把一些相关因素,譬如年龄、种族、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等条件加以考虑之后,孤独感依然与

有时候孤独是一种病(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kuan1431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