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陶行知生平简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竭尽全力,奉献教育,他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说。陶行知的一生是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不朽贡献的光辉一生,陶行知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堪称“万世师表”,永远是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
1、少年时代的陶行知(1891——1917)
陶行知原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该县是我国文房四宝县)黄潭源村。家境清贫、父亲经营酱园,后破产务农,母亲是一个慈祥勤俭的农村妇女,后在县城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当勤杂工。其父给幼小的儿子取名文浚,意思是希望他长大后有所作为。
1896年,陶文浚刚满六岁,由场村蒙童馆先生文秀才免费收为弟子,由于聪明好学,曾在三刻钟内熟读和背诵《左传》43行,在学习上显露惊人的聪明。
1906年,陶文浚,因崇一学堂英籍校长唐俊贤喜其聪明勤劳准予免费吸收他为崇一学堂第十七个学生。年轻的陶文浚从小热爱祖国,座位上及寝室墙壁上均写上了“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
1908年,因学习成绩优异,提前一年毕业于崇一学堂。善于思考的陶文浚想学医,将来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于当年考上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学医。该校也是一所教会,要求学生信教,才能享受优厚待遇,因为陶文浚不信教而受到歧视。入学三天即愤而退学,回到歙县老家自学英语。
1909年,行崇一学堂唐俊贤校长的资助,他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学预科汇文书院成美馆学习(成美馆即今日南京金陵中学的前身)。
1910年,他转入金陵大学文学系,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出类拔萃,还担任了《金陵光》中文版主编,发表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并组织爱国演讲,举办爱国捐献,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激励同学从小努力,同心同德,使中华民族大放光明于世界。
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前夕,正值暑假期间,陶文浚回县参加辛亥革命地文起义。
1914年,陶文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发表在《金陵光》学报上,其中阐述了“共和与教育”的关系,“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英与智之;觉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
当年,陶文浚受人资助,考上了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1915年获该校政治硕士学位。
1915年秋,陶文浚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共和政治及民主主义,除向民众实行教育普及外,没有别的办法。因此,他毅然离开伊利诺大学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依靠义和团赔偿金为“半费生”。受杜威教授、孟禄教授、基尔巴拖里科教授、斯拖雷也教授等的指导,尤其是在斯拖雷也教授手下研究美国大众教育行政问题。这些都给回国的陶行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大众教育的普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17年夏,陶文浚在哥伦比亚大学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他谢绝了美国孟禄教授让他申报博士学位的好意,怀着“要使全中国人民教接受教育”的宏愿,回到了苦难的祖国,踏上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征途。
2、提倡教育改造时期(1917——1926)
1917年,陶行知留学回国后,应聘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育学专任教员,先后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

陶行知生平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mm958758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