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诗文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
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全诗四句二联,
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
朽之作。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文解释】
早春的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如同一位婀娜美人,垂下来的万缕垂丝好像是绿色的裙带。不知这绿叶是谁剪裁出来,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细细剪裁。
【词语解释】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把杨柳比作婀娜的美女,形象地描绘出枝条细柔修长的杨柳摇摆于春风之中的迷人风态。二月的春风被诗人比喻成一把剪刀,细细地剪裁出了那些嫩绿的柳叶。
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文解释】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
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
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
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词语解释】
危楼:指建筑在山顶上的寺庙。危:高。
星辰:日、月、星的总称。
语:说话。
【诗文赏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
“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
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
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词语解释】
举头:抬头。
【诗文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
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
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
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
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
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
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
人口,流传不衰!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解释】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词语解释】
晓:早晨,天亮。
闻:听见。
啼鸟:鸟鸣。
【诗文赏析】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文解释】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词语解释】
言:说。
处:去处。
【诗文赏析】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文解释】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缘:因为。
个:这样。
秋霜:指白发。
【词语解释】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
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
头秋霜?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
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
古诗一百首(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