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拖缰
古时有一少年,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
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施柴于老者,老者赠以纸马。
并告诉少年: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有所求只需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
一个风雪之日,纸马吃下少年在山上白马寺中寻得的千年谷草后,变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柴而归。财主得知后,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便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了,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传说。
至今在白马山仍可寻找此石,石形如铃,响声悦耳,而白马拖缰的那条沟至今寸草不生。
愚公移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禹凿石门
地名历史传说。。两山壁立如削,有斧凿痕迹,泽水从中流过,故名石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
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5公里晋、秦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龙门、石门、孟门是黄河大峡谷中最为精彩的“三门奇观”,有“小三峡”之美誉。
龙门,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与自然抗争伟大壮举的见证。相传,大禹历时四年凿开龙门山,使河水畅流无阻,东流入海,而水患消弭。世人为纪念大禹功绩,又称龙门为“禹门”。龙门附近,禹迹尚存。龙门,还是神话传说“鲤鱼跳龙门”的地方。
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1949年建起了铁索桥,1972年建起了公路桥、铁路桥。加之与这些桥梁配套的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新建的黄河跨径最长的斜拉桥——侯禹高速公路龙门大桥,俨然一座宏大的“桥梁博物馆”。
黄河出龙门后,所经地势平坦,河面变宽,流速减慢,水中泥沙沉积,使河津境内形成大面积“湿地景观”。河津湿地保护区占地4万余亩,保护区内水草丰茂,野鸟纷飞,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仙境”。
鲧,一个治水的英雄死了,但洪水并没有因为鲧的死而退却。肆虐的洪水,仍需要有人去降服。舜经过考察,举荐鲧的儿子禹去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
禹带领自己的部下伯益、后稷等人对水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采用疏导的方法对江、淮、河、汉等进行治理。同时,令民众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传说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开凿龙门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传说禹开凿的龙门有两个: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
晋城历史典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