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新鲜”与“美味”,自古难两全?
云无心
流言: 最近有消息说家乐福给店里的生肉换标签,原因是“生肉放两天口味最好,也最安全”。说起来,也确实听到过这种说法,鱼宰杀之后最好放一两个小时,肉类则要进行一番“熟化”的处理,这样才能得到最美味的食物。这是真的嘛,难道食物不是越新鲜越好吃的吗?
真相: 这个说法的缘起是,《东方早报》关于家乐福员工更换生肉标签的新闻报道。家乐福在解释此行为时提到了如下说法:“在生肉等初级农产品上同时标注两个日期,一个是包装日期,另一个是最佳食用日期,如果生肉是5月6日进入门店并包装上柜销售的,产品上的包装日期就是5月6日,最佳食用日期就是往后顺延两天,消费者在5月8日24时之前食用是口味最佳也最安全的。”
家乐福对于其产品标签的说明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许多非加工食品(比如生鲜农产品)或者冷冻食品,没有“保质期”的要求,而采用“最好在某日期之前食用”的说法,英文是“best before”或者“best by”。它的意思不是说过了那个日期就不能吃了,而一般是指某一方面不再是最好,生产者并不反对过期之后食用。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used before”或者“used by”的日期。它的意义更偏重于:过了这个期限,出问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了,生产者反对过期之后食用。此外,有些国家也把通常所说的“保质期”用“最好在……之前食用”的方式标注。
家乐福工作人员在答复中所说的“最佳食用日期”应该就是这个“best before”的日期,指的是“最好在那之前食用”的日期,而不是指“在那天食用最佳”。但是“最佳食用日期”的说法很容易让消费者误解为这是一个特定日期——早了不好,晚了也不好。再加上“就是往后顺延两天”“口味最佳也是最安全”的说法,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这样一种错觉:这些肉放两天再食用,会使得风味达到最佳,也最安全。
食品技术中的“后熟”是什么?
从食品技术的角度说,刚刚屠宰的动物经过“后熟”处理,确实会更“好吃”一些。不过,这个过程跟家乐福工作人员说的“最佳食用日期就是往后顺延两天”完全是两码事。
动物在宰杀之前,体内的细胞在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合成各种酶,分解一些组织;同时通过血液获得营养成分,合成新的物质。被宰杀之后,合成酶的活动继续进行,而酶分解相应组织的活动也继续进行。但是,因为没有了营养供给,就不能合成新的组织了。这种继续进行的“分解”,对于肉的“质量”主要产生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肌肉中有一些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互相连接,把肌肉细胞网罗在一起。生长时间越长的动物,这些“强韧”的蛋白越多,连接越紧密,肉也就“越老”。在肉的后熟过程中,这些蛋白会慢慢被降解,从而使得肉变“嫩”。
第二、有一些酶会把一些蛋白质分解成单个的氨基酸或者几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某些氨基酸会产生肉的“香味”。
第三、后熟过程中,一些脂肪会发生氧化。一般来说,脂肪氧化是食品中应该避免的事情。不过,肉的后熟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产物,会带来跟“鲜肉”不一样的风味。而这种风味,可能是会被许多人喜欢的。
但是,肉在放置过程中,细菌很容易生长。放置得时间越长,这种风险越大。而且,细菌生长可能会产生异味,使得风味变差。所以,肉的后熟处理,其实是在“好吃”和“安全”之间寻找平衡。
肉的“后熟”处理是肉制品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大量研究探讨各种“
肉类:“新鲜”与“美味”,自古难两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