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对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从起源,指导理论,治疗方法,治病原则,取穴方法,行针手法,行针后的针感的异同的比较。认为壮医针刺有其疗法上的特色,壮医针刺较中医针刺简单易学,疗效方面各有所长
【关键词】壮医针刺,中医针刺,异同
壮医针刺疗法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的医疗经验,作为壮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是我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之一,与中医针灸疗法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是以针刺作为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刺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起到促进或调节人体某些功能恢复而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自从秦朝以来,由于汉族文化向岭南地区渗透及中医传入壮族地区,壮医的针刺疗法也受到中医针刺疗法的很大影响,以至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由于两种疗法根植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各自产生形成的环境气候、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试将两种疗法的起源时间,指导理论、治病原则、选穴处方、针刺手法针具、行针时的针感的异同等进行比较。
一、起源时间不同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针刺,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
壮医针刺从考古实物来看,壮医针灸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原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较盛行,并传到中原地区,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壮医最具特色、最实用的治疗方法。
从文献记载来看,壮族人民使用针刺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载有:“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明确指出了针刺起源于南方。而从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古墓葬群二枚青铜针以及广西贵港罗伯湾汉墓出土的可认为是现阶段发现的最早的医用针刺。从实物说明壮族的先民用针刺治病要早于其他的民族。
二理论依据的异同
壮医与中医针刺都是传统医术中的治疗方法。但是他们的指导理论确不相同。三道两路系统是壮医针灸应用的理论基础。壮医针灸治病,不是以中医的经络理论为指导的,而是以壮医传统的三道两路理论为指导思想。壮医认为,三道两路在体表均有穴位分布,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作用于相应的道路及脏腑。壮医针灸治病,就是通过外治的方法,在人体体表三道两路的某些穴位施以针刺、叩刺或点灸等治疗,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畅通三道两路系统,一方面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血,损其偏胜,补其偏衰,使之正常运行,趋于均衡,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另一方面增强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通过三道来排出体外,使天、地、人三气复归同步,从而治愈疾病壮,而中医针刺的理论核心则是经络学说、腧穴、气血运行理论[2]。
壮医认为,人体周身充满穴位,可通过刺、可挑;针刺(或针挑)穴位的刺激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和气血运行传至脏腑以及身体的各部位,再传至“巧坞”,经中枢“巧坞”的处理后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实现天、地、人“三气同步
”的生理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疾病的目的。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是传感之道,可以简单的称为“
关于壮医针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