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月经失调病人的护理
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延长或缩短,月经量的异常、伴有或不伴有异常症状,可由器质性病变或月经调节机制失常引起。
第一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概念:它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所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功血可分为有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其中85%病例属无排卵性功血。功血
:50%患者发生于绝经前期,发生于育龄期占30%,青春期占20%。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发生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少数发生于生育期。常见原因如下:
(1)青春期:研究表明,青春期功血的病人血液中雌二醇(E2)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无正常月经周期中期的(排卵前)E2正反馈所诱导的LH、FSH高峰,导致此时期垂体分泌FSH、LH呈持续低水平,虽有成批的卵泡生长,却无排卵,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生退行性变,形成闭锁卵泡。
故提示青春期功血的病人是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功能尚未成熟,尤其对雌激素的正反馈反应异常所致。
青春期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节,机体受内外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劳累、环境和气候的改变、肥胖、应激或代谢紊乱等影响,通过大脑皮层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可引起功血。
(2)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乎耗尽,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正、负反馈变弱,于是先出现黄体功能不足,随后排卵停止。
(3)育龄期:育龄期的女性可因内外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如手术、应激、劳累、精神刺激、流产或等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导致短时间的无排卵。也有的因长期肥胖、高催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因素的长期存在引起持续无排卵。
2. 排卵性功血
有排卵型功血多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妇女。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反馈机制已建立,卵巢有排卵,但由于各种原因致黄体功能异常。分为黄体功能不全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两种。
(1)黄体功能不足:目前认为黄体功能不足因多种因素所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卵泡期FSH缺乏,使卵泡发育缓慢,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对垂体及下丘脑正反馈不足;LH脉冲频率虽增加,但峰值不高,LH不足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孕激素分泌减少;FSH/LH比率异常也可造成性腺轴功能紊乱,使卵泡发育不良,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以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足
。此外,初潮、分娩后、绝经过渡期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黄体功能不足。
(2)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在月经周期中有排卵,黄体发育也正常,但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或黄体机制异常引起萎缩过程延长,导致子宫内膜持续受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影响,不能如期完整脱落,表现为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临床表现】
子宫出血,如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常无痛经。半数人表现为先停经数周或数月,然后出血不止,量多,长达2~3周或更长,不易自止,要靠医疗手段才能止血。也有一部分人一开始就是不规则出血,出血量时多时少,毫无规律。少数表现为类似正常月经的周期性出血,但量较多。患者出血期间无下腹疼痛等伴随症状,出血量多、时间长者伴贫血。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唇、甲床发白、心悸等。
(1)黄体功能不足:黄体功能不足者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有些患者月经周期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由于黄体功能不足,不孕或早孕期流产发生率高。
(2)黄体萎缩不全:黄体萎缩不全者,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是经期延长,有时可能9~10天,出血量多,后几天多表现为淋漓不断出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是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于月经前3~7天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刮宫,可以确定有无排卵或黄体功能是否不足。在月经周期第5~6天刮宫,可明确是否黄体萎缩不全。
对年龄大于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等高危因素的异常子宫出血者,应通过诊刮排除子宫内膜病变。诊刮时必须搔刮整个宫腔,并注意宫腔大小、形态,宫壁是否平滑,刮出物的性质和量。
,可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并选择病变区进行活检可诊断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等
14月经失调病人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