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评论、本报评论员 与特约评论员文章
本章内容提要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含义。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应用范围。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写作要领。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特点与应用。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含义。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是中型的评论文章这类文章一般在1000字左右,通常不去全面的论述某一重大问题或重大决策,那是社论的任务,而是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
2.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和特点。
形式: 本报评论员文章有署名和不署名两种形式。
特点: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
它不必像社论、评论那样持重、严肃,可以写得自由、活泼一点。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作用。
评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常常与其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精神,提炼和概括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高屋建瓴地揭示其底蕴,起着总结推广典型、指导一般的作用。
第一节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文章的特点及其应用
、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应用范围。
(1)针对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某一方面问题,作政策性、方针性的指导和评价。
(2)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过程中,及时的揭示出一个时期的具体方向或侧重点。
(3)及时地灵活地针对某种社会思潮和一个时期的思想倾向,生动切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联系媒体上发表的正反典型进行评论,兴利除弊,扶正祛邪。
通常采用“连论”的方式。这类系列评论往往具有持续时间长、包容量大、强势效应突出等优势,是评论文章中的“集束炸弹”。但在写作中也要注意掌握这样几点:第一,要精心策划。对以什么为主题,出什么样的思想观点,采用哪类风格,运用哪些基本材料以及推出频率,都必须心中有数;第二,要密切配合。各篇之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各有侧重,层层推进,和而一体,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第三,要言之有物。不能贪大求全,为系列而系列,一定要有的放矢,力求每篇评论都能有一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观点,给人以新的启迪。
附加:对话体评论
这几年在评论园地里还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对话体评论”,如《大众日报》的《职业道德对话评论》,以及《文汇报》“文汇时评”中的一些评论。顾名思义,“对话体评论”式将对话主题(本报评论员)与对话客体之间,对某一问题或某种现象的评论,稍加整理即予发表的一种体裁。这种评论形式,让读者和评论员共同“写作”,真实自然,说服力强,而且娓娓道来,文风洒脱,很具吸引力,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评论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