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消防大队深化打造沧源防火新模式
“世外沧源,世界佤乡”,在中国云南西南部,中缅边境的阿佤群山之中,有一块被大雾覆盖的地方,这就是临沧市境内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从古至今,都被世人称为秘境之地。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临沧市的西南部,位于东经98°52′~99°43′和北纬23°04′~23°30′之间,东南与澜沧县毗邻,东北与双江县隔河相望,西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北与耿马县相连,南北宽47千米,东西长86千米,,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总人口数约为18万人,居住着佤、汉、傣、拉祜、彝、白、回、壮、傈僳、苗等多个民族,其中佤族人口约占80%。
翁丁原始古村落位于沧源县西部,距县城33公里,坐落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山麓上。这里保留了完整的最原始的佤风民俗,被外界赐名“最后的原始部落”,悠久的佤族历史、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古朴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观光旅游、采风调研,并为电视电影新闻媒体提供了天然的拍摄场地。目前已经成为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对外宣传佤文化的一个窗口及旅游景点。然而传统的杆栏式草房建筑,给做好翁丁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同期声沧源消防大队)
佤族群众建房时都是房连房、檐连檐,十分密集,且大部分为茅草房屋面,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一家失火,全村遭殃”。针对居住环境及条件,佤族群众长期以来对防火工作极为关注和重视,村村寨寨都有防火的传统习惯,太阳火辣时不生火、风大时不生火等。为把农村消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县委、政府和消防大队把这种朴实的防火意识与现代消防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比较规范的防火制度即“沧源防火新模式”。组建有比较完善的防火机构及队伍,明确防火的第一责任人;冬春防火季节村村寨寨都安排责任心较强的中老年人轮流值班守寨,敲芒锣统一指挥村寨防火工作,家家户户建有用于拆除毗邻着火房的建筑梯子、火钩、火叉、水桶、竹筒、背箩等,统一摆放在房屋上或房屋边,防止火势的蔓延。已经基本形成有效的防火的机制。
沧源大队将创建沧源防火模式的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辖区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布局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
佤族群众居住建筑大多为杆栏式建筑,而且连片建造,没有留出足够的防火间距,还有不少地方建筑为竹木结构,整个寨子数百户连成一片,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形成火烧连营之势,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
二是传统生活习俗,暗藏安全隐患。
佤族群众一直保留着家中火塘长年不灭的习俗。在房内用柴草做饭、取暖,用油灯、蜡烛等明火照明。在房屋附近焚烧垃圾等。这些传统的生活习惯极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三是电力设施滞后,带来安全隐患。
大多村寨的电线是最初通电时敷设的,由于年代久远,且未经穿管保护,电线已陈旧老化,电线乱拉乱接、接头松动等现象严重。这些都是造成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
四是消防设施缺乏,自防自救能力差。
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缺乏,水资源紧缺,自防自救能力差。一旦发生火灾,没有处理初期火灾的有力措施和办法,错失灭火良机,致使小火酿成大灾。
五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跟不上。
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很难深刻彻底,缺乏必备的防火、灭火和消防法律知识。再者由于城市消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公安消防监督机构警力有限,鞭长莫及。加之农村地域广、交通不便、组织分散,致使农村消防工作成
沧源消防大队深化打造沧源防火新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