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只要说得有理就行.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只要说得有理就行最近,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阅读活动,阅读故事《狐狸与乌鸦》。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欣赏色彩鲜艳的故事书封面:丛林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旁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画面令孩子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说:“小朋友们看了美丽的封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面对面的,在说些什么呢?”“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说:“乌鸦骗了狐狸,给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说:“狐狸要乌鸦做女王,所以乌鸦把肉送给狐狸吃。”还有的说:“狐狸肚子很饿,肉是向乌鸦要来吃的。”没有一个孩子能讲到: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好话而上当受骗的,狐狸的那块肉是从乌鸦嘴里骗来的。而且,最后孩子们所表达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聪明、会动脑筋,所以得到了那块肉。”涛涛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善良、心好,自己舍不得吃,把肉让给了狐狸。”丽丽干脆说:“我想告诉狐狸和乌鸦,你们不要骗来骗去,应该自己去劳动找吃的。”最终,孩子也没有说到故事的主题上来。在活动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讲述故事,每个孩子都讲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活动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标准答案”,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学哪还谈得上有创造性、有个性呢?

只要说得有理就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