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文化传播及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大国,它有着别的国家不曾拥有的优良的传统文化。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对中崛起”既是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所做的历史性的重大承诺。如何加快对外文化交流, 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字】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的民众对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一个有力的国家形象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知识体系等的作用在上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及其与世界大国的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尤为重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形象塑造, 使世界在感受中崛起、物质与文明共同发展的大国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与特点
(一)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所谓传统文化,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年和孔子学院是本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活动。纵观近些年,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遍地开花。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各地盛大举办;2005年10月1日,投资数百万美元、演职人员近千人的“中国文化节”在华盛顿登场,享用这场文化盛宴的除了四五万现场观众外,还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的上百万美国人;2006年1月1日,“中印友好年”启动,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梵典与华章”,中国准备了极为丰富的文化交流内容:包括中国京剧团赴印参加印度国家戏剧节,在印度举办电影节,翻译中国文学名著等,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文化年如火如荼推进世界的同时,另外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孔子学院,也在纷纷世界各地成立。2004年11月21日,中国在海外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开办;2005年2月18日, 欧洲首个孔子学院——“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成立;2006年2月24日,北京语言大学与日本北陆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北陆大学建立孔子学院。截至2006年9月, 中国已在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所孔子学院打造孔子这个文化品牌, 推广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特点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大国,它有着别的国家不曾拥有的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民族、国家得以发展延续的保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传统文化要传播和发展,必定离不开媒体。而回顾媒介发展的历史,每一种新的媒介的
西方文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