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讲稿
1、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正在被人们奉行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2、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呢?及原因?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利益(它是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还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以及被决定者有无反作用的问题。二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体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服从个体利益的问题。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首先,它反映了人类道德生活领域各种现象中的最简单、最普遍、最根本、最经常存在着的事实,提炼和概括了伦理学的基本内容,成为伦理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制约着伦理学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其次,任何阶级的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派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都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解答。
3、现实生活对道德的影响
(1).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之一是道德根植经济关系之中,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历史类型;影响之二是道德的内容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影响之三是道德的变化源于经济的变化,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2).现实生活中的科技革命影响着道德的发展进程。
(3).现实生活中的商品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起促进作用。其作用之一是商品经济催化着个性的丰富、人性的发展;作用之二是商品经济强化着人的进取精神,促进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影响之三是商品交换强化着人的平等、自由、公正观念,推动着人的主体作用的增强;
4、道德同人类活动
(1)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
(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4)劳动在人类道德的属系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前提作用,在人类道德的个体发生中也得到了应验和重现。
5、道德与社会关系
(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关系是道德发生、发展的前提,而且以一定复杂程度的社会关系为依据。
(3)在个体道德的发生上,也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儿童的道德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6、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的本质
7、社会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③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各个阶级的共同道德:
④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8、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9、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2)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3)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强调实践精神的能动性,而且强调其把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
10、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1)集体利益:从范围上看,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所有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各种利益的总和。从性质上看,有虚幻的集体利益、理想的集体利益及现实的集体利益。
(2)个人利益:个人一切需求的总和。是个人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精神利益等等。
第一、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上的统一。(1)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来说,并不是虚幻的绝对凌驾于个人之上的集体利益,而是个人的集体利益。(2)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依赖性,即个人利益不是脱离集体利益的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集体的个人利益,所以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理想,就是达到这种利益的和谐共生、同步实现的目的。
第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的统一。(1)集体利益代表着个人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汇,对个人利益具有导向作用;(2)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也具有过滤和导向作用,使集体利益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证统一的基础是集体利益。所以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
11、道德规范就是主观和客观因素相统一而成的。
(1)强调道德规范的客观性,则是为了避免道德实践中把道德规范理解为任性的,从而否定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的价值。
(2)强调道德规范的主观性,则是为了防止把道德主体封闭在道德规范体系中,防止使道德主体丧失其在道德规范面前的主体性。
(3)道德规范的这种主客观相统一的特性,决定了道德规范在阶级社会中,必然显现出阶级的特性。全球伦理和公德
伦理学考试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