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两则
读后感之一:我们让学生收获什么
孔子的弟子很多,记载中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子路当然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人物。
子路义气冲天,头脑简单,直爽可爱。孔子为让子路多学点文化,行事多一些缓冲,就问子路:“君子有仁德就会有弊病吗?”子路当然不知道。看着一脸憨厚的子路,书里说孔子当时应该是很高兴的,认为“启发”和“因材施教”的机会来了,于是语重心长地说:“来,子路,坐到我身边来,我告诉你,这次你可千万要记住啊!倘若只有仁德,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被人利用的弊病;只有聪明,却不爱学问,就会有放荡无根的弊病;爱讲信义,却不爱学问,就会有不仅被人利用而且会害了自己的弊病;爱直率,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说话尖刻刺伤人心的弊病;爱勇敢,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胆大妄为的弊病。”
子路了解了多少呢,我们从后来他的表现看,只能发现非常遗憾,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他还是不太长进。其实,按照子路这样子的性格,他甚至对孔子的“迂腐”多少是有些埋怨的,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但是他始终感谢孔子对他的“不知而不愠”和“诲人不倦”,而且在他死的时候,用一种看似更加“迂腐”的方式,成就了老师一直以来的教育,甚至让老师觉得,只有最爱学习也最能让他欣慰的颜回,才可以和子路一起被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子路是在战斗中死的,虽然这场战斗他必死,但是他却死于在那么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拾起自己的帽子戴上,敌人没有那么绅士,也没有裁判喊停,子路为了夫子
“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死了。
关于子路的死的讨论非常多,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多看看。我这里主要想探讨的是,子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东西,为什么在生死这样的问题上有如此选择?我们能给自己的学生们留下什么,让他们在一些不至于生死的问题上能做出让我们感动的选择。当然,会有人驳斥我,不要对学生们太多奢望,毕竟太多的东西不同了。但是,这个问题我们要有想法,要不然真的只能成一个“教书匠”了。我个人觉得,孔子影响子路最多的恐怕还是他的人格魅力,甚至让子路觉得,能做一个像老师一样有“礼”的人,值!能做到这一点,何其困难。但是因其困难,反而觉出乐趣和成就。
读后感之二:不要被看到的蒙蔽了自己
孔子被誉为圣人,但是孔子也犯过错误,而且是对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因此,更能给我警醒。
孔子周游列国,学说不被君主看好,一段时间非常落魄,几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一次,颜回负责饭食,凭着自己的聪明,搞到了一点大米和菜,准备给老师做一顿不错的饭。正在颜回忙着盛饭的时候,恰巧孔子从门旁经过,竟然看到自己最喜爱的弟子偷吃了刚盛好的喷香的米饭,一时稍有不悦,但念及颜回平日最为自己喜爱,没有及时挑明。开饭时,孔子想借机点拨颜回,说难得有这样好饭菜,当先敬神明,颜回向来知礼,
马上向老师解释,说这碗饭他已经动过了,不能再敬神明了。子路马上大怒,让颜回讲个明白,颜回的解释竟让孔子羞赧异常。原来,孔子一行住的破旧,正在颜回盛饭之际,房上灰土掉入碗中,颜回心疼米饭,弹去灰土后怕老师吃了不净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两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