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改革到教育信息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
******@public4..cn
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进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
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注意文理交融、多向发展,
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持续发展
课程改革的思路
课程管理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现多元发展
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高中课程方案特点
领域、科目、模块的结构
短学期:9+1周
必修、选修I、选修II的安排(国家课程=必修+选修I)总学分144,其中必修116,选修II>=6
研究性课程(15)+社区服务(2分,10天)+社会实践(6分,3周)属于必修
评价注意发展:提出了成长记录手册
模块化课程特点
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
有利于学校特色形成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模块:目标明确、围绕特定内容、相对完整、对于学生教师行为一定要求(解决有关一系列问题、方法与过程)
模块间:独立、内在逻辑联系
教育信息化
内涵(观念现代化、校园网络化、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活动日常化、管理无纸化)
条件建设(环境、人员信息素养、方法、制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一般学科)
整合的条件
路(高速公路、小路):各种通讯机制
车(信息处理设备):计算机、信息接收与播放机器
货(信息资源与软件):
人的能力(信息素养)
油(日常经费:运转、维护、更新)
泰勒的应用观(1980年)
As a Tutor(导师)
As a Tutee(被指导者)
As Tools(工具)
3T观的原因
理论上:行为主义与认知学说客观主义
技术上:主要是单机,人机交互
3T观的影响
教学活动:教师主导到软件引导
影响:ILS的大量开发
从课程改革到教育信息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