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曹禺
一、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湖北潜江,191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南开中学读书时,参加进步的戏剧活动,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为以后的戏剧创作准备了条件。
1928年,南开大学外文系。
1929转入清华,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
1933年,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
1936年《日出》
1937年《原野》
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2
二、曹禺的话剧创作
建国前曹禺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从《雷雨》到《日出》、《原野》,是曹禺创作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三部剧作中,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
《雷雨》写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悲剧;
《日出》进一步抨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金钱化社会的罪恶;
《原野》表现的是一个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双重压迫的农民奋起复仇的故事。
曹禺的戏剧艺术风格和悲剧艺术才华,在这些剧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3
1936年曹禺应聘到南京国立剧专任教。他创作道路的第二阶段由此开始。主要作品有《蜕变》《北京人》《家》。在这一时期的剧作中,曹禺歌颂抗日爱国志士,鞭挞民族败类,并且继续深化了反封建的主题。
4
(一)《雷雨》
《雷雨》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作品表现的是乱伦题材。
周家(周朴园、蘩漪、周萍、周冲)
鲁家(鲁贵、侍萍、四凤、鲁大海)
5
两条主要的线索:
一是周朴园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对人性的探究----爱情纠葛,亲情冲突,性格矛盾,命运安排)。
一是周朴园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社会矛盾冲突——新旧思想冲突,阶级利益冲突)。
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6
(1)周朴园:
积攒原始资本的残酷
封建家长的专横自私
人性的挣扎。
例如:《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片断.
周朴园与侍萍相见时的语言、动作,并非“伪善”,而是显现了他权衡现实的理智和潜在的人性的矛盾。
7
(2)蘩漪:
个性解放和爱的追求
封建桎梏中畸形的心态
“雷雨”式的性格
例如:《雷雨》中蘩漪恳求周萍爱情的片断
雷雨之夜,周萍即将离家去矿上,蘩漪与周萍在周公馆见面,恳请周萍不要抛弃她。人物间精彩的对白,充分表现了蘩漪困于个性解放的畸形心态以及她爱恨交织的雷雨式的性格。
8
在蘩漪身上,我们看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深刻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在蘩漪这样一个女性身上的表现是变态的、复杂的;惟其如此,这一形象给人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9
(二)《日出》
《日出》是象征,它的寓意是说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会所代替。
《日出》以3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天津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的华丽客厅和翠喜所在的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具体地点,展示了“有余”和“不足”两个社会阶层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10
第六讲曹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