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蝴蝶结》教学案例分析
《红红的蝴蝶结》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背景:
都说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又为它们创设了说话的情景。《红红的蝴蝶结》是一则童话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用蝴蝶结传递的互相帮助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可以较清晰地感受到蝴蝶在传递的过程中表达的情谊,是非常适宜大班幼儿学习语言的好素材。
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蝴蝶结在传递过程中,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体验表达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蝴蝶结,谈话引题。
师:这是什么?你们见过吗?
幼:蝴蝶结
师:谁的蝴蝶结?蝴蝶结会有怎样的故事?
(评析:大班幼儿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所以,教师一开始就直接引题,出示多媒体蝴蝶结,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为活动的开展设下了伏笔。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安静认真的倾听故事。)
(二)结合媒体,分段讲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录音播放第一自然段故事内容,提问:小姑娘到森林里做什么?怎么会迷路?
2、教师接着讲述第二自然段。
师:小姑娘哭了,是谁把她送回家的?
幼:是小鹿
师:小鹿会说些什么?小姑娘又会怎样说?你想说说吗?(指名2位幼儿一人做小鹿,一人扮作小姑娘),(角色对话)
师:老师扮作小姑娘,你们做小小鹿,好吗?(第三次角色对话)
(评析: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把幼儿的注意力牢牢的牵住。孩子们也融入其中,教师巧妙引导幼儿关注并大胆表现小姑娘着急和小鹿关切的语气和表情,使幼儿的语言在练习中得以发展。既为逐步实现第一目标奠定基础,也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
3、
《红红的蝴蝶结》教学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