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商鞅变法教学案.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商鞅变法教学案
商鞅变法2课时标纲释读课标要求高考命题分析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史论结合,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简要认识各国改革反映的社会问题。2、从秦国、历史发展角度透视各项改革措施。3、结合措施重点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网观全局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争霸兼并战争
秦国强大生产力的发展旧贵族抵制顺应潮流实现强兵的军事改革
商鞅之死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社会习俗改革
统一基础影响后世百家争鸣局面
改革变法风潮
秦法未亡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一、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识梳理】
、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具体特征和表现(1)经济:①耕作方式变革: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②土地制度变革: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③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④政府垄断手工业、商业局面被打破。(2)政治:①政治制度变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萌芽: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②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士阶层活跃。(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特别提示1】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特别提示2】结合历史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对点训练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对点训练2】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


【对点训练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


、(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2)典型①齐国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1)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2)典型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奖励军功。【特别提示1】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对点训练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对点训练2】有人认为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导致了西周分封制的终结,其主要依据是(
)


商鞅变法教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b21547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