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研究抽碑,
彝如莽寨如配
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
刘富琳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实际传承过程中, 有直接使用口、手、耳的口头传承也有使用乐谱的书
面传承。过去无文字的时代里, 历史和文化知识都只有依靠包括音乐在内的民俗事象来进行传
授, 口头传承自然是当时最便利的方法。其后随着文字的出现, 传承中出现了书写的传统, 如古
琴的“琴谱”。但是,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规律中, 无论是有谱, 还是无谱, “口传心授”始终是中
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口传心授”
就是通过口耳来传其形, 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神韵, 在传“形”的过程中, 对其音乐进行深人的
体验和理解。本文就“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试作一论述。
一直接性
“乐一乐”由音乐到音乐的直接性。传承过程中, 传者和承者都是通过实际演唱、演奏
具体的音乐曲调, 以真实音响“乐”的形式, 直接从传者传到承者。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
乐, 虽有以乐谱作为参照, 但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乐谱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口传心授而独立传承,
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 使中国音乐教育走育均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
、
上了系统化规范化道路, 提高了国民音乐文教育, 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重建, 专业
,
化素质,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的学制、教学模式、某些课程的教材
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人才引进了西洋音乐文和音乐创作的体裁形式以欧洲为效仿楷模,
化, 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 在学习借音乐上的重西轻中, 以西否中的价值取向在
鉴的基础上, 促使某些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的相当多的音乐工作者中严重存在着。这些都
诞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
。,
展因此学堂乐歌的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发展。①
,
史功绩称得上是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中的
。
教育运动重要地位、作用和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是令人
然而, 由于学堂乐歌兴起之初, 发起者的瞩目的, 它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
阶级局限和效法西洋的改良色彩, 必然导致转折点, 它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人
在音乐上的盲目崇洋忽视或轻视中国民族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
音乐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近现代学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
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轨迹, 其表现为“欧洲音乐
为中心”的思想占据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乐①《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
坛和教坛, 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音乐研究》年第一期。
一年月第期
乐谱仅起辅助作用。传承中, 必须通过传承者的亲自演唱和演奏, 在亲聆的过程中来体验音乐。
“人一人”由人到人的直接性。这是相对于“人一物一人”的间接性传承来说的。因为实
现“乐一乐”传承的方法很多, 用录音的手段就是一种, 这种“人一物一人”之间的传承使用了
“物”的媒介, 而在“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中, 传者与承者是面对面地进行的。像山歌、号子的传
承, 是传承者在参加同一活动时进行的琴曲的传授是师徒面对面地进行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是宫廷乐师、寺院僧侣面对面地直接进行。
演唱、演奏的直接性。
中国传统音乐_口传心授_的传承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