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观察团”现象的多维解析摘要运用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对以“公民观察团”为代表的网络群体事件进行多维整合和动态解析,以弥补学术界进行单因素定性分析的研究不足,期望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提供参考。关键词公民观察团;多维解析;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18)05-0007-02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频爆发无疑给舆论环境的治理和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挑战。对“公民观察团”现象进行多维解析有助于深层次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动态演变,以引发关于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中深层次问题和应对机制缺乏的反思。 1研究背景 1)社会网民剧增。NIC)发布的第40次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1]。 2)社会矛盾激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物资富足的同时也带来贫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人民群众的相对剥夺感。此外,地方政府对社会冲突的调解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致使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和社会矛盾加剧。 3)“观察团”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客观上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民间话语权的崛起,新的社会舆论环境激发了网民对舆论生产过程的积极参与热情,使其对社会管理与监督呈现集体性创新和自发性监督的新形式。 2现状及成因 “躲猫猫”事件中出现的“网友调查团”以及后来在“邓玉娇案”中出现的“公民司法正义观察团”标志着社会群体事件开始形成比较固定成熟的线下舆论参与模式,其具体特征如下。 1)集体性创新行为。目前中国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期,钟智锦[2]等人对2002―2012年来发生的182件重要网络事件进行研究,%的动机诉求是监督政府公共权力,%是倡导公共行动,而以“观察团”%。可见“公民观察团”是新的媒体时代条件下网民进行舆情干预的集体性创新行为。 2)自发性监督行为。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功能,催生了更加民主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为网民监督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公民观察团”现象的出现是基于网民对当前生存环境的不满和对自身各项权利的维护。 3)社会反思的新载体。在频频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中,自媒体媒介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所传达的意见都来自民间。新媒体平台带来的便利使媒介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整合功能以新的形式发挥巨大的作用。 1)相对剥夺感加剧。我国现在正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叠加。贫富分化、官民对立、司法腐败等使民众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相对剥夺感。赵鼎新[3]曾提出“变迁、结构、话语是研究社会运动的三大视角。而由于种种原因而引起的剥夺感或压迫感显然是引发社会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正常的渠道无法维护利益时,巨大的相对剥夺感很容易促使网民以极端的手段将个体行动变成群体行为。 2)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政府信任衰落以及由此而?淼摹靶湃挝;?”和“信任赤字”是社会转型期中国的一种现状[4]。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地方政府不当的调解处置使官民之间长久以来产生巨大的隔阂,乐清事件中“钱云会死于谋
“公民观察团”现象的多维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