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2010-05-27 08:14:47| 分类: 教育阵地|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杨雪琳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社会人格,高职生健全人格包含多层面内容。厘清当前高职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探索和创新高职生人格培养路径,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高职生健全人格培育机制,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和谐校园,乃至促进高教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格塑造;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0)02-0128-04
近年来,高职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出走、轻生、非法犯罪等校园危机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人格异常、人格扭曲的现象给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在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理解高职生健全人格内涵,如何针对高职生人格发展现状建立积极有效的人格塑造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高职生健全人格内涵
人格是通过社会化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的综合,是个人的知识、品德、经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既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还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标志
[1]。健全人格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协调,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2]。
就高职生而言,由于高职院校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3],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着力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但同时也需防范偏技能训练而轻健全人格培养的功利价值倾向。基于高职院校生情、师情、校情的特殊性,结合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内隐观实况①,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参照标准可从以下方面综合把握:(1)健康的体魄、强健的身躯;(2)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全球意识和民族自信心;(3)崇高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自强自尊的人格意志;(5)过硬的职业技能、强烈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习惯;(6)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性;(7)勤学好思的学习品质、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8)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作风;(9)协调仁和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团体协作意识;(10)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平和开朗的性格。
二、高职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当前高职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仰迷茫,信念模糊。通常高职生对思想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党建理论知识欠缺。部分学生党性观念不强,入党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有的则随大流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反主流文化为时髦,对各种社会问题认识不透彻,并将其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政府管理方式,盲目崇拜西方制度。在国内外复杂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和震荡下,他们对以前的
“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否定。
2、心理失衡,价值迷失。高职生来源较复杂,入校前就承受着社会、家庭等压力,并视已为“高考生活的失意者”。进校后全新的学业教育、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高职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失衡,迷失自我价值,具体表现为自卑、抑郁、狭隘、敏感、多疑等。
3、成功意识强,调控能力弱。80末90后的高职生普遍成才欲望强烈,兴趣广泛且展示自我,对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网络文化兴趣浓厚,对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自己在职业、能力、精神上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则不明确,不能自觉地设计未来,心态浮躁,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行为上表现为缺乏学习自主性、睡懒觉、逃课、酗酒、打架、泡网吧等。
4、网络虚拟关系广泛,现实人际关系失调。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网上交流时间远远超出现实的个人社交活动。沉溺于虚拟社会中的他们常感觉现实世界中自己的渺小与无助。在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时,心理上的错位使得他们逃避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际交往,自我封闭,以致出现现实交往方式被动、范围狭窄、行为拘谨以及技能单调贫乏等各种人际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人际交往存在认知不足,他们往往用理想的尺度去衡量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和人际关系,加之对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由此导致交际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失落苦闷,进而对他人失去信任。
5、道德认知能力强,道德行为差。部分高职生言行不一,知行脱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衡。常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呈现出道德人格二重性,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抗挫能力差。
论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